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农学   20篇
  5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0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以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氮肥对该品种产量及籽粒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水平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扬农啤7号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提高施氮量可显著增加扬农啤7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达到国标优级.在施氮量180.0 kg/hm2、基蘖肥与拔节孕穗肥比例为7∶3的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扬农啤7号产量有显著影响,以基本苗300万/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7 870.65 kg/hm2;种植密度对扬农啤7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扬农啤7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达到国标优级.  相似文献   
82.
大麦黄花叶病是依靠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严重影响冬大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抗病品种扬饲麦1号与感病品种Gairdner为亲本,以杂交F1代经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构建的DH群体为材料,对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两年鉴定与分析,并利用91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构建了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Windows QTL IciMapping 4.0软件中的完备区间-加性模型(ICIM-ADD)对大麦黄花叶病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9个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相关的QTLs, 其中,qRYM-1HaqRYM-1HcqRYM-2HaqRYM-2Hb在两年间均被检测到,且 qRYM-2Ha在两年6个时期均被检测到,位于EBmag0793至GBM1047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61%~38.04%; qRYM-2Hb在 2015年第二、三期和2016年第一期被检测到,位于GBM1047至Bmag0749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40%~18.80%。qRYM-1Ha qRYM-4Ha可能是两个新的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s,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源于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饲麦1号。本研究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发掘、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83.
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为进一步提高育成大麦新品种的品质 ,在大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 ,注重高代品系的改造与新引进优质资源的利用。 1 994年以自育的高代品系苏农 91 -71 1 2为母本 ,以南通农科所从日本引进的优质大麦新品系通引 1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经多年选育 ,1 999年F5 (代号 :51 1 0 )株系进入院品系比较试验 ,2 0 0 0年以代号为苏B0 0 0 1参加本院在全省组织的大麦多点试验 ,该品系在各试验中表现均很突出 ,于 2 0 0 1~ 2 0 0 3年参加江苏省大麦区试 ,2 0 0 3~ 2 0 0 4年参加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 ,于 2 0 0 4年 8月 2 1日通过江苏…  相似文献   
84.
大麦胚乳小淀粉粒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韦存虚  张军  周卫东  陈义芳  许如根 《作物学报》2008,34(10):1788-1796
大麦籽粒大、小淀粉粒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大。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观察了大麦胚乳小淀粉粒的发育过程, 以期为培育不同小淀粉粒含量的大麦品种提供参考。大麦大淀粉粒在胚乳发育早期发生与发育, 包含大淀粉粒的大淀粉体通过缢缩进行增殖, 每个大淀粉体只包含1个大淀粉粒; 小淀粉粒在胚乳发育中、后期发生与发育, 包含大淀粉粒的大淀粉体被膜向细胞基质突起, 出芽产生许多小淀粉体, 小淀粉粒在小淀粉体内发生与发育; 包含小淀粉粒的小淀粉体被膜外突出芽产生许多新的小淀粉体, 用来形成小淀粉粒; 多个小淀粉粒可以同时在一个小淀粉体内发生与发育; 当淀粉体被淀粉粒所充满时, 被膜降解消失, 释放淀粉粒到细胞基质中。研究表明, 小淀粉体来源于淀粉体被膜的外突, 多个小淀粉粒可以在1个小淀粉体内发生与发育, 属于复粒淀粉。  相似文献   
85.
冬大麦花后穗部氮素积累及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扬饲麦3、扬饲麦1、苏啤2号和扬农啤2号等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07、5、1502、25.kg/hm2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研究了大麦花后穗部氮积累及转移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扬饲麦3、扬饲麦1、苏啤2号和扬农啤2号4个品种各氮肥处理的平均值中,开花期绿叶的含氮量依次为2.64%、2.76%、2.63%和2.45%,穗部含氮量依次为1.43%、1.83%、1.69%和1.51%。成熟期子粒含氮量分别为2.65%、2.63%、2.48%和2.14%。氮的花前积累量(NABF)依次为17.68、15.27、19.80和14.85.mg/plant,总积累量(NTA)分别为33.75、25.51、54.24和28.83mg/plant,花后积累量(NAAF)依次为16.061、0.25、34.45和13.98.mg/plant,转移量(NT)依次为12.60、10.551、3.48和9.54.mg/plant,转移效率(NTE)分别为71.49%、69.84%、68.42%和64.97%。收获指数(NHI)分别为84.91%、81.95%、88.47%和81.90%;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各品种的花前氮积累量、总积累量、花后积累量和氮转移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转移效率、氮转移对子粒的贡献(NCR)率则成下降趋势;大麦花后穗部氮积累过程可以用Richards方程W=A/(1+be-kt)m来描述,通径分析方程各特征参数与氮积累和转移的关系表明,影响大麦穗部氮积累和转移的主要因素是最大积累速率,其次是起始积累势,最大积累速率越高,起始积累势越小,越有利于氮的积累和转移。同时,积累中期和前期的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对大麦穗部氮积累和转移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7.
近10年世界大麦生产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了 2 0世纪 90年代世界大麦、啤麦和麦芽的生产与贸易情况。其中 ,大麦的种植面积由 7330万hm2 降到 6 16 0万hm2 ,单产亦有所下降 ,总产由 1770 0万t降到 136 0 0万t。世界啤麦生产主要为北美的加拿大、澳洲的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欧盟国家。大麦的世界贸易量在 80年代中期曾达到 2 2 0 0万t,90年代初期为 180 0万t,其后 ,又有所下降。需求量以中东地区、亚太地区及非洲为多。世界麦芽生产到 1997年已达 1950万t。其中 ,欧洲占 51% ,其次为北美 2 1% ,亚洲16 %。麦芽贸易量从 1990年的 310万t到 1997年已达 4 10万t。最后对我国发展大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莫惠栋  许如根 《作物学报》2008,34(9):1489-1493
数独是近年流行的一种益智游戏, 其最常见模式是在一个9行×9列又再分成9区共81个小格的方中, 填入适当的数字, 使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区都含有数字1~9, 不重复。通过一般化地研究数独方的构成、设计、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使之成为田间试验的一种新设计。这种设计能够安排重复k次的k个处理或一个试验因素的k个水平, 能在行、列、区3个方向控制土壤-环境的变异性, 其处理平均数之间的比较将比拉丁方设计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89.
大麦籽粒大小的差异性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如根  李恒贵 《种子》1999,(1):64-66
本文对1994、1995、1996、1997四个年份收获的18个大麦品种的72个样品的种子粒形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种子粒形既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对大麦籽粒选种时,应选择籽粒宽度较大而长宽比较小的品系,这样既可改变种子的粒型又可以提高大麦种子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90.
不同冬割方式对大麦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冬割对不同春化特性大麦品种主要性状的影响,以春性大麦品种(六恢)和半冬性品种(扬饲麦1号)为试验材料,在越冬始期,以留茬2 cm、5 cm、留茬2 cm 施肥、留茬5 cm 施肥4种不同方式进行冬割处理,以不割为对照,研究不同冬割方式对大麦鲜草重及成熟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干重、千粒重、穗数、产量等12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草重因品种及留茬高度不同而异。(2)冬割降低了大麦株高,增加了单株穗数、单株干重、单株粒重及单株粒数。相同留茬高度,施肥能提高麦茬再生能力。(3)割后大麦的抗寒性降低,部分植株被冻死,单位面积的植株减少,单株穗数的增加不足以补充基本植株的减少,单位面积的穗数变少。春性品种尤为明显。在保证一定留茬高度并及时追肥的条件下,半冬性品种比较适宜冬割,并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