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30篇
  3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K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3个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5个恢复系组配杂交组合,研究K型细胞质对16个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K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大多数性状有一定影响,但不同性状产生的效应不同,对农艺性状是不利影响,而对品质性状则是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变矮,分蘖成穗以及主茎小穗数和主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和主茎穗粒重降低,导致产量的下降,子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则增加。但是,不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所配的组合表现出的效应有很大差异.可以找到细胞质效应较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选用豫麦3号卵圆山羊草(Ae.ovata)细胞质不育系,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刊物了研究,结果表明,T型恢复系中具有显性恢复基因,能够恢复卵圆山羊草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普通小麦品种豫麦2 号中具有一对隐性恢复基因,显性与隐性基因间的互作方式的为基因上位作用,在讨论中对卵圆山羊草细胞质的利用价值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杂交小麦组合的灰色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灰色分析,对20个K型杂交小麦组合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单株穗数,主茎小穗数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较大,K豫3A*豫麦2号等6个组合的评判值较高,是有苗头的杂交组合。K型不育系中K豫3A和恢复系中豫麦2号的平均评判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黄淮南片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对177份黄淮南片地区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及其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77份材料在Glu-A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N、1、2*),在Glu-B1位点上有5种亚基类型(7+8、7+9、14+15、17+18、13+16),在Glu-D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2+12、5+10、5+12),1、14+15、5+10亚基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45%、11.86%和48.02%。1、7+8、17+18、5+10亚基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峰值曲线面积、峰高、SDS沉淀值、8min带高、8min曲线面积、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都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共检测到19种不同的亚基组合类型,其中1/7+8/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系)各项品质指标均较优,其次是1/7+8/2+12亚基组合品种(系),N/7+9/2+12和N/14+15/5+10亚基组合类型小麦的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5.
为创建新型的小麦基因体系,并为性状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和电离辐射三结合的育种方法,进行了37 a的小麦超亲遗传及新种质创育工作。结果表明,三结合育种后代品系的染色体数量变异和结构变异幅度大,趋向双亲性状类型的分离较少而超亲遗传突出,后代种质分离持续时间长,不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较常规育种后代显著提高。研究证明,三结合育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的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或辐射育种方法的缺点,又综合了它们的优点,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和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种子田中的88个杂株为材料,对其后代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主茎穗粒数等11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分析探讨杂株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杂株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基础上,利用形态标记可以将豫农202种子田中的88份杂株材料分成剩余变异类、天然异交类和异品种(系)类3大类.形态标记基本上可以区分小麦杂株类型.  相似文献   
17.
硬粒小麦Glu-B3基因家族新成员的克隆及其分子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永涛  孔秀英  詹克慧 《作物学报》2008,34(10):1843-1848
获得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家族新成员, 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的组成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与进化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 以从硬粒小麦品种Langdon BAC文库中筛选的携带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的BAC为模板, 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克隆了1个MET类型的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LMWLDN-M, 该基因编码350个氨基酸。利用LMWLDN-M与本实验室克隆的Langdon品种其他类型的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之间的SNP, 设计了该类型基因特异的引物。以Langdon代换系和中国春小麦缺体-四体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将该基因定位到小麦B基因组上。序列分析表明, LMWLDN-M为Glu-B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细胞质不育系(简称K型)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杂交种研究了K型胞质材料和普通小麦胞质材料在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的差异。结果表明:K型胞质材料和普通小麦胞质材料的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浅播(3cm)条件下,K型胞质材料和普通小麦胞质材料种子出苗率没有显著差异,而深播(6cm)条件下,不同核基因材料表现出不一致现象,K型不育系豫麦3号及其杂种表现出偏高的出苗率,但不显著;K型不育系S43及其杂种表现出偏低的出苗率,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检测,有利于选育高质量的近等基因系材料.以17个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1~N17)和轮回亲本不育系豫麦3号为材料,通过调查这些材料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等10个农艺性状.对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回交5代后,回交后代与轮回亲本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N14、N1、N7、N16和N15与不育系豫麦3号的性状差异较小,在欧氏距离为5.2处把它们聚在同一类,但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看,N7和N15自身的变异较大,所以N14、N1和N16与不育系豫麦3号具有较好的近等性.  相似文献   
20.
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气候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BAU9403是中国农业大学独立合成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对喷施BAU9403后遇雨的气候安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品种豫农9901而言,在药隔期喷施效果较好,喷施剂量为0.8kg/hm2时,不育率为100%;喷药后5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影响不大,喷药后8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基本无影响。说明喷药后5h左右药液已大部分被小麦植株吸收,8h后药液已被完全吸收。如果在喷药后1~5h内遇雨,补喷0.2kg/hm2的剂量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