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普通牛Hepcidin基因序列(登录号为XM-589792.3)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牦牛肝脏组织总RNA中扩增出Hepcidin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构建Hepcidin蛋白物种进化树。结果显示,经克隆获得牦牛Hepcidin基因322 bp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863791),含28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2个氨基酸,包括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预测Hepcidin蛋白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8.88 ku 和 9.24;与已知普通牛Hepcidin序列的同源性达 99%,不同物种Hepcidin蛋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Hepcidin蛋白物种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本研究为Hepcidin基因cDNA 全长克隆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2.
牦牛在青藏高原具有广泛分布,对高寒、高海拔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集肉、乳、毛、皮、役等生产性能于一身,是青藏高原上特有家畜和“全能家畜”;但是牦牛是比较原始的品种,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性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如何从基因角度诠释和高效利用牦牛...  相似文献   
3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禽养殖在农牧业中迅速发展起来。养殖规模也从以前的家庭式养殖发展到企业式的养殖规模。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家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一直是困扰着养殖企业的难题,每年因为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对家禽疾病的预防进行分析,并对家禽疾病的控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提高绒山羊繁殖率,降低其养殖成本,增加其养殖效益.[方法]应用绵山羊双羔素(睾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对辽宁绒山羊、陇东绒山羊、河西绒山羊和新疆绒山羊进行免疫注射,研究绵山羊双羔素对不同品种绒山羊的免疫效果.[结果]辽宁绒山羊试验组产羔率较对照组提高34.31%,差异极显著(P<0.01);新疆绒山羊试验组产羔率较对照组提高25.49%,差异极显著(P<0.01);陇东绒山羊试验组产羔率较对照组提高24.76%,差异极显著(P<0.01);河西绒山羊试验组产羔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2.50%,差异显著(P<0.05).[结论]绵山羊双羔素可以提高不同品种绒山羊双羔率和产羔率.  相似文献   
35.
36.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clone Lfcin gene from Datong yak,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pplying this gene in feed industry and breeding industry. [Method] Using PCR technology, the lactoferricin(Lfcin)-encoding gene was obtained from genome of Datong yak; then it was cloned into pGEM-T easy vector, and then sequenced; the sequencing results were subsequently aligned with the sequences of dairy cow accessed in GenBank. Moreover,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Lfcin gene from various species including yak, dairy cow, human and mouse were used for sequence alignment and phylogenesis analysis. [Result] The second exon of lactoferrin(LF) from Datong yak, which is 778 bp in length, was obtained, within which the coding region of Lfcin gene is 75 bp (25 amino acid residues);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is discrepancy of eleven bases between Datong yak and dairy cow; Lfcin proteins from various species shared high homeology, of which that from Datong yak and dairy cow were completely identical; phylogene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cladogram based on Lfcin was consistent with species evolutionary law. [Conclusion] Thi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prokaryotic or eukaryotic expression of Lfcin gene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activity of Lfcin protein.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包被赖氨酸对绵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只饲喂基础饲粮);B组(赖氨酸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天每只羊通过瘤胃投饲4 g赖氨酸盐酸盐);C组[包被赖氨酸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天每只羊通过瘤胃投饲7.4 g包被赖氨酸(赖氨酸含量为4 g)],采用全收粪法和全收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定时采集饲料样、粪样、尿样和瘤胃液,研究包被赖氨酸(RPlys)对绵羊体内氮存留的贡献。[结果]向试羊日粮中添加RPlys后,干物质进食量、干物质消化率、进食氮、粪氮排出量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RPlys的添加降低了绵羊尿氮排出(P〈0.05),对粪氮排出无显著影响(P〉0.05),提高了氮沉积率(P〈0.05)。[结论]RPlys的添加有利于氮在绵羊体内的沉积。  相似文献   
38.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牛杂交所产后代,在肉乳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高寒牧区占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地位。然而犏牛雄性不育,该现象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牦牛杂交改良中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雄性犏牛睾丸组织发育不良、相关生精基因表达紊乱,同时,DNA甲基化、RNA甲基化和非编码RNA修饰等表观遗传因素在犏牛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和组学等方面总结了犏牛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解析犏牛雄性不育机制提供技术参考,并为牦牛杂交改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9.
利用PCR技术从天祝白牦牛基因组DNA中获得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基因序列,将Lfcin基因连接于pGEM-T easy载体进行测序后,与奶牛的Lfci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对牦牛、奶牛、人、小鼠等物种的Lfcin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克隆获得了含天祝白牦牛乳铁蛋白第二外显子的DNA序列,共778 bp,其中Lfcin基因编码区长75 bp,编码2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DNA序列与奶牛该序列存在9个碱基的变异,其中Lfcin基因编码区内有1个变异,为同义突变;牦牛和奶牛的Lfcin蛋白质序列完全相同,各物种Lfc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40.
牦牛IGF2内含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2,IGF2)基因内含子2,7,8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体重、体高、胸围和体斜长的遗传效应.用BioEdit软件对牛、羊、人、猪等相关序列同源性比对以后,主要依据牛(NW-001494548)DNA序列设计3对引物.结果在intron7和intron8引物扩增的片段上发现多态性,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intron7引物扩增片段91位存在C→T转换,intron8引物扩增片段存在330位G→C和358位A→G转换,且在该两对引物扩增产物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intron7的3种基因型在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群体中的分布处于平衡状态,而在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群体中则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intron8的3种基因型仅在新疆牦牛群体中处于不平衡状态,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A和AB基因型同BB基因型相比有较大体重(P<0.01),但在体高、体长和胸围性状上AA与BB基因型均不显著,说明IGF2基因有不赖于骨骼增长而增加体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