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本文对五种基因型的普通大麦未成熟胚在离体培养下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和植株再生能力进行了比较。初步结果表明:0.5—1.5毫米大小的未成熟胚为合适的培养材料,只要诱导培养基合适,各基因型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达到较高的诱导率。但愈伤组织的质量在各基因型中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再生植株诱导频率主要决定于愈伤组织的质量,而愈伤组织的质量直接由基因型和诱导培养基决定。不同的分化培养基在分化再生植株的作用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酸铝营养液培养方法对来自6个省(区)的3871份大麦品种进行了耐酸铝性的鉴定。结果表明:(1)品种间耐酸铝性存在显著的差异,获得1级耐性品种315份,占8.13%;(2)红壤主要分布区浙江省的耐性品种比例较高,耐性较强。(3)从总体上看,六棱大麦品种比二、四棱品种耐性强,皮大麦比裸大麦耐性强,冬性大麦比春性大麦耐性强。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春小麦(2n=42)×苏联球茎大麦(2n=28)属间杂种B_1F_2代49个单株和B_2F_1(B_1F_1×中国春5B小麦)8个单株的植株性状、育性和染色体进行了观察。 B_1F_2代49个植株在株型、分蘖数、叶形、穗型、芒型和结实率等性状方面都有一定的分离。穗型有疏和密的分离;芒有钩芒与直芒的分离;旗叶有直与曲的分离;单株分蘖数在0—35个之间;结实率在0—20%之间。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终变期或中期Ⅰ有24—28个二价体,染色体总数为48—56条,说明在B_1F_2代中除具有中国春全组的染色体外,还保留着成对的球茎大麦的染色体。因此,有希望在后代中选出在小麦染色体组中添加数条球茎大麦染色体的新附加系。 B_2F_1代8个植株,其穗型与母本近似,结实率为8.33—39.12%,染色体数为42—52条,其中以46条染色体的为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给抗病遗传育种带来了困难综述了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的鉴定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总结了不同国家对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的结果,讨论了大麦黄花叶病毒不同株系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植物组织通过离体培养,能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利用未成熟胚或幼穗进行离体培养,从无性系后代中选择有价值的变异,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育种途径.在再生植株的可遗传变异中,可能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因此,有必要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深入研究植株的变异原因,为无性变异株的遗传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春小麦(6x)×苏联球茎大麦(4x)属间杂交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球茎大麦(2n=28)为父本,以普通小麦(2n=42)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授粉24小时后,在母本柱头上滴赤霉酸,促使幼胚生长,以中国春单体5B 为母本杂交,获得了少量结实的杂交种子;以中国春为母本的,则结合离体培养杂种幼胚,以获得属间杂种。杂种自花不育,而以中国春单体5B 与之回交,获得三株回交一代杂种(B相似文献   
18.
植物外源总体DNA导入技术在育种上的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春小麦(2n=6X=42)为母本,苏联球茎大麦(2n=4X=28)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授粉24小时后,在已授粉母本的柱头上滴赤霉酸(GA3),刺激幼胚生长,以中国春单体5B为母本的,可以获得少量结实的杂交种子;而以中国春为母本的,则必须结合离体培养杂种幼胚,才能获得中国春小麦与球茎大麦属间杂种,杂种植株的形态表现为中间型,其染色体数在24—30之间,自花不育。我们的试验结果与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对啤酒麦芽主要品质性状(糖化力、麦芽汁粘度、麦芽汁色度和α—淀粉酶活力)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四个品质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同样重要;(2)遗传力中等偏上(分别在29.283—71.280%);(3)控制四个品质性状并显示显性的基因组数较多,约有7—13组。文章还根据实验结果,初步讨论了大麦籽粒及麦芽品质性状遗传育种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