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20对SSR引物,对19份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120个位点中,多态性位点为69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为57.5%,每1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凶数(A)为4.84个,变幅为2~12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617.通过聚类,19个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可以划分到两个类群中,Ⅱ类恢复系材料间遗传距离较近,大多为恢复系明恢63的衍生系,初步表明在现有的骨干恢复系中,恢复系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32.
植物多胺的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植物体内多胺的生物合成,以及植物多胺生理功能,包括多胺对植物生长、花芽分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延缓植物衰老以及对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3.
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技术己广泛应用于粳稻品种(Oryza sativa ssp.japonica)中,但迄今未能找到适合于籼稻品种(O.sativa ssp.indica)高效遗传转化的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籼稻品种的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的严重褐化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材料,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预测数学模型,研究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浓度、N6-呋喃甲基腺嘌呤(kinetin,KT)浓度和碳源中蔗糖和麦芽糖的比例对籼稻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93-11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成分: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2.92 mg/L 2,4-D、0.59 mg/L KT、16.37 g/L蔗糖和13.63 g/L麦芽糖;并以此优化培养基继代籼稻愈伤组织.为了研究93-11愈伤褐化的原因,采用组织学与解剖学方法,观察93-11正常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两者的表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正常愈伤组织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褐化愈伤组织表面结构看似光滑,但是放大后发现这种平滑结构是由于所有细胞失去规则圆形变为无活性扁平状,且细胞不易成团,细胞之间空隙小而少形成的.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褐化相关基因在褐化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切伤后与褐化相关的基因生长素输入载体1基因(auxin1,AUX1)和蔗糖非依赖1蛋白激酶2基因(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nrotein kinase 2,SnRK2)的表达量虽然都比较低,但是在93-11成熟胚诱导的正常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中存在明显差异,而酚类物质氧化途径中与酚类物质合成的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olyphenol oxidase,PPO)在正常愈伤组织还是褐化愈伤组织中都没有检测到表达量.发现组织培养切伤是愈伤组织褐化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阐明愈伤组织的褐化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水稻种子老化后的生理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籼型恢复系航1号、航2号、明恢86、多系1号和R527为研究材料,以耐储藏的品种云恢290为对照进行人工老化(温度42°C,相对湿度88%)处理。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老化时间的延长,各品种含水量逐渐增加,其中云恢290的含水量增加速度最慢,明恢86的含水量增加速度最快;发芽率检测结果表明,各品种发芽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脂肪酶含量与老化后的发芽率呈负相关。人工老化30d后,云恢290的发芽率为7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测定不同时间段的人工老化处理前后各品种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没有显著变化,而淀粉和脂肪酶含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5.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36.
通过试验研究分期播种对Ⅱ优084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Ⅱ优084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不一样,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的变异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出糙率的变异最小。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各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了对综合品质影响较大的五个因子,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联合因子、加工品质因子、蒸煮品质因子、粒型因子、粒型因子和蒸煮品质联合因子。兼顾各项因子,Ⅱ优084在7月16日播种的米质较优。  相似文献   
37.
为了进一步探究饲料大麦凤03-39的高产潜力和途径,通过设置2年多点试验,对凤03-39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凤03-39产量相关性最大的2个因子是有效穗数和最高茎蘖数,相关系数分别为r3y=0.790、r2y=0.659,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通径系数(直接作用)分别为:P3y=1.234、P4y=0.674。因此,凤03-39的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确保苗齐苗壮;及时灌溉,适时、适量施入基肥和分蘖肥,保证分蘖力,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成穗率。此外,还应注意避免个体(穗实粒数)对群体(有效穗数)的限制,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8.
植物生长发育遭受的非生物胁迫及其种子储藏过程中活力的丧失,是农业生产上难以解决的两大问题.棉子糖家族系列寡糖(RFOs)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可溶性低聚糖,其代谢产物一方面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另一方面可参与调控种子活力,但目前RFOs在不同胁迫中的调控途径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解析RFOs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39.
优质稻改良的回顾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稻米品质改良的现状,综述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就今后稻米品质改良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40.
采用RT-PCR技术,从水稻日本晴中扩增获得了理想株型基因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IPA)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目的片段长为1 257bp,包含完整的CDS,共编码418个氨基酸,预测表明该蛋白分子质量为42.51kD,理论等电点为9.37。将该片段连接至载体pHI,通过SmaI、SacI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HI-IPA1植物过表达载体,并将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为进一步进行籼稻理想株型基因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