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自2015年以来,我市认真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创新山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结合"五水共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开展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制度与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产业间互相依赖、互相链接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2018年8月成功通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市)认定。  相似文献   
12.
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实现日本鳅生态养殖的中高密度生产。中密度与高密度生态养殖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50 g和35~45g。日本鳅养成的个体规格中密度生态养殖优于高密度养殖,但池塘亩产量高密度养殖优于中密度生态养殖,中密度与高密度生态养殖单产分别为700kg/亩和1200~1500 kg/亩。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石麦18号小麦品种的亲本组合、亲本特点、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突出优点、适宜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晓艺  贾丹  李孟军  何明琦  史占良  蔡欣  郭进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09-17210,17264
[目的]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有益的信息。[方法]利用SDS-PAGE技术对澳大利亚64份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研究,明确其HMW-GS构成,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质亚基的材料。[结果]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9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有Null、1等位变异类型,以1为主要类型,频率为59.37%;Glu-B1有7、7+8、7+9、14+15、17+185个等位变异类型,以7+8为主要类型,频率为56.20%;Glu-D1有2+12、5+10等位变异类型,以2+12为主要类型,频率为70.30%。同时发现共有12种亚基组合,以"1,7+8,2+12"为主要类型。所有品种品质得分范围为4~10,平均得分为7.4。[结论]64个供试品种品质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选用PCS培养基和定期改变传代的方法,从高温堆肥样品中筛选出4组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混合菌群,从菌群的生长特性、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水稻秸秆的降解能力等方面复筛出一组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而稳定的混合菌群MixF-3。该混合菌群经72h能将滤纸完全崩解,崩解滤纸后的培养液pH值基本稳定在8.5左右。培养温度为55℃或65℃时有利于MixF-3复合菌群产生的纤维素酶活较快地达到最大值;55℃培养96h左右,培养液中最高酶活为91.05U/mL,培养7d对水稻秸秆的降解率为46.5%。将复合菌群MixF-3接种到猪粪和牛粪自然堆肥中,发现其能促进肥料快速升温,48h内超过65℃,加速了原料的快速腐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堆肥快速腐熟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益母草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提醇沉法,对益母草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选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料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益母草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对益母草多糖的提取具有明显影响,水提醇沉法提取益母草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35,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h,乙醇浓度70%,在此条件下益母草多糖提取率可达4.86%。  相似文献   
17.
采用Dynal磁珠-生物素标记的(AC)12探针和牦牛基因组MboⅠ酶切片段杂交,富集牦牛基因组(AC)n/(GT)n串联重复序列并构建基因文库,阳性克隆率达到61.1%。通过对176个阳性克隆的测序获得含有(AC)n/(GT)n重复的序列92条,其中连续型重复序列40条(占43.48%),间断型41条(占44.57%),复合型11条(占11.96%)。从92条序列中又筛选出重复次数大于10次的(AC)n/(GT)n序列59条。相对连续型重复序列,牦牛基因组中间断型重复序列所占比率并没有显著上升,可以推测牦牛自身基因组DNA损伤修复能力的适应性进化水平较高,足以承受高海拔地区强紫外线导致的基因组核苷酸替换突变等自然选择压力。本研究从牦牛基因组分离的全新(AC)n/(GT)n重复序列将在牦牛品种/类群内遗传结构分析、品种/类群之间遗传关系研究以及牦牛个体/群体生产或适应性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不同抗旱基因型小麦的产量及旗叶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洛旱2号的产量显著高于温麦6号,水处理条件下2个品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高于旱处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洛旱2号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幅度均小于温麦6号。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7品种黄牛Y染色体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西南地区7个黄牛品种81头公牛在4个Y染色体特异微卫星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发现4个微卫星中只有2个,即UMN2404和UMN0103具有多态性,UMN2404具有普通牛(104、91 bp)和瘤牛(120、110和85bp)所特有的单倍型,UMN0103也呈现出能够区分普通牛(155、140 bp)和瘤牛(1361、25 bp)的单倍型,2个标记对不同品种或个体的鉴别一致率达到100%。通过对UMN2404和UMN0103的分析揭示了西南地区黄牛中普通牛和瘤牛Y染色体的分布频率,瘤牛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72.8%)显著高于普通牛(27.2%)。普通牛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在西藏牛(100%)和迪庆牛(81.8%)中占有优势;而瘤牛单倍型在西南地区其他牛种群中占有优势(76.5%~100%)。  相似文献   
20.
中国3个牛种cyt b基因多态性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mtDNA cyt b基因全长序列,对中国黄牛、牦牛和水牛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黄牛、牦牛和水牛cyt b基因序列中碱基A和T的含量均比较高,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6%,58.2%和56.0%。黄牛在cyt b基因全长序列具有较丰富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16 84),水牛的核苷酸多样性相对贫乏(Pi=0.003 51),牦牛的核苷酸多样性介于二者之间(Pi=0.012 28)。中国黄牛与牦牛和欧洲野牛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水牛间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个母系起源;中国牦牛和斑腾牛以及羯牛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中国水牛和沼泽型水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也可能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