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篇 |
农学 | 24篇 |
14篇 | |
综合类 | 194篇 |
农作物 | 17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玉米大斑病菌聚酮体合成酶基因StPKS的功能.[方法]将玉米大斑病菌StPKS基因片段连接到pSi lent-1载体中,构建StPKS的RNA干扰载体pSilent-StPKS1-2.利用聚乙二醇(PEG)介导的方法将之转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的原生质体中,通过潮霉素筛选得到转化子,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转化子中StPKS的表达情况,显微观察转化子与野生型菌丝形态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构建了StPKS RNA干扰载体并进行了成功转化,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验证最终获得了9个阳性转化子,其中5个转化子菌落颜色变浅.对转化子进行半定量PCR分析发现,5株转化子的StPKS表达量均有所下降;黑色素产量显著降低;菌丝呈不规则状,发生了膨大、变形、分枝等现象.[结论]StPES在DHN黑色素合成途径中起作用,其表达量下降会减少黑色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72.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粗毒素、通过硅胶G柱层析获得的组分I、5-羟甲基-2-呋喃甲醛对玉米细胞膜都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且与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试验发现,来自2号小种的HT-粗毒素因含有组分IV、对OH43Ht1玉米细胞膜的损伤要比组分I和5-羟甲基-2-呋喃甲醛强的多。HT-毒素中外源加入强氧化剂H2O2后,可提高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尤其是5-羟甲基-2-呋喃甲醛加入H2O2后对叶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更加明显。结论初步判断,HT-毒素的原初作用位点可能在感病玉米的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73.
HT-毒素可抑制玉米叶片细胞CAT酶活性。粗毒素(含组分Ⅳ)处理后,供试2个玉米自交系叶片细胞的CAT酶活性虽都受到抑制,但毒素处理6h时自交系Oh43Ht1受抑制极其明显;而此时用毒素组分I和标准毒素I处理后Oh43的相对酶活性又明显低于Oh43Ht1。即HT-毒素对不同Ht基因玉米叶片细胞CAT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了一定的寄主选择活性。试验发现,标准毒素补加H2O2后,Oh43的CAT酶活性在12h内急剧上升(12h达最大值:11.0568mg/g·FW·min),之后又迅速下降;相反,Oh43Ht1的CAT酶活性却急剧下降(12h达最小值:1.7000mg/g·FW·min),之后活性上升,可见毒素处理早期,H2O2可刺激Oh43玉米细胞CAT酶的活性,却抑制Oh43Ht1玉米细胞CAT酶的活性。此外,玉米幼茎细胞受HT-毒素胁迫后,各处理的CAT酶活性基本类似,即活性早期下降,后期上升。 相似文献
74.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病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寄主植物表现出种种防御病原物的特殊能力,这种防御能力在病理学上称为抗病性(resistance)。长期以来。人们对各自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抗病性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相似文献
75.
改良根冠细胞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wes用根冠细胞生物测定法对HV—毒素(由Helminthosporium victoriae产生)和HMT—毒素(由H·maydis T小种产生)等某些寄主专化性极强的真菌毒素进行了研究。这些方法虽精确、快速,但程序繁琐,且测定法不够标准…… 相似文献
76.
为了开发控制蚜虫的新型绿色农药,本研究以植物提取物荸荠皮为原料,采用国标法确定荸荠皮环保型乳油的配方;并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荸荠皮环保型乳油对蚜虫的生物活性。通过对溶剂、乳化剂等助剂的筛选,研制出10%的荸荠皮环保型乳油,配方为10%荸荠皮提取物+3%农乳500#+1%tween-80+86%溶剂油150#,质量检测符合乳油国家质量标准。室内盆栽试验表明,10%的荸荠皮环保型乳油在稀释400、800和1 600倍时,在药后7 d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防效分别为90.32%、71.33%和62.40%,其防治效果优于0.5%苦参碱水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的荸荠皮提取物乳油制剂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其有效成份用量为112.50 g a.i./hm2时,其对棉蚜的防效为79.14%,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防效(66.15%)相当,优于0.5%苦... 相似文献
77.
为明确糖苷水解酶16(glycoside hydrolase,GH16)家族基因在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其GH16家族成员进行鉴定,采用转录组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16家族成员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遗传转化法对家族成员FvGH16-2基因进行敲除及回补,分析其在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拟轮枝镰孢菌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3个GH16家族基因,其中FvCH16-2、FvCH16-4和FvCH16-12等多个上调表达基因与病菌的生长和抗逆性相关。敲除FvGH16-2基因导致拟轮枝镰孢菌的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降低,细胞壁完整性受损,对H2O2更加敏感,同时对玉米籽粒和茎秆的致病力减弱。表明FvGH16-2基因在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拟轮枝镰孢菌细胞壁完整性和致病性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78.
磷脂酶C特异性抑制剂U-73122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毒素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通过降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产生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分子,分别激活下游的Ca2+途径和蛋白激酶C。研究表明,PLC与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及发育过程有关。利用PLC特异性抑制剂U-73122初步研究了玉米大斑病菌PLC的功能。结果显示,U-73122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抑制剂浓度升高而增强;并且可引起芽管的缩短和不规则膨大。此外,U-73122也可以导致病菌粗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明显降低。由此说明PLC可以通过影响菌丝及芽管的极性生长,而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发育;同时参与病菌的毒素合成。 相似文献
79.
灰葡萄孢毒素的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PD培养液培养灰葡萄孢菌,过滤液中含活性成分,经氯仿提取后TLC分离获6种组分,Rf值分别为Ⅰ(0.36)、Ⅱ(0.48)、Ⅲ(0.54)、Ⅳ(0.65)、Ⅴ(0.11)、Ⅵ(0.77),经针刺果实生物测定发现,Ⅲ、Ⅴ、Ⅵ具有毒性。BC-毒素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对不同科属的番茄、茄子、黄瓜、白菜、油菜、小麦、玉米、棉花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