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4篇
  14篇
综合类   194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伏马毒素是由拟轮生镰孢代谢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及玉米制品中,污染毒素的玉米食品和饲料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分析不同温度(28℃~32℃)和水活度(aw:0.99-0.95)对拟轮生镰孢生物合成伏马毒素B1(FB1)、B2(FB2)以及FUM1、FUM19和FUM2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拟轮生镰孢在温度为30℃、水活度为0.99条件下生长速率最快,伏马毒素的累积量最大;菌株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较广泛的条件下产生伏马毒素。基因表达结果表明,FUM1和FUM21在温度32℃、0.95水活度条件下相对表达量最高,FUM19在温度30℃、0.95水活度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最高。FUM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值与拟轮生镰孢最大产毒能力不一致,反应出伏马毒素的生物合成由一系列基因合成控制。  相似文献   
312.
玉米大斑病菌MAPK超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途径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MAPK超家族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多重序列比对及保守位点分析,构建玉米大斑病菌中的MAPK级联途径模型,为深入研究该植物病原菌中MAPK级联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HMMER 3.0软件搜索基因组,鉴定并获得MAPK超家族成员序列、基因组定位信息;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GSDS工具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利用ClustalX、MEME工具分析MAPK蛋白激酶区的保守性及保守位点。【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发现了4个MAPK基因、3个MAPKK基因和3个MAPKKK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将MAPK分为Kss1/Fus3、Slt2、Hog1及Ime2 4类;MAPKK分为Pbs2、Ste7及Mkk1 3类;MAPKKK分为Ste11、Bck1及Ssk2 3类。基因组定位及基因结构分析表明,MAPK超家族散布在基因组中,且MAPK基因的结构最为复杂多样,MAPKK次之,MAPKKK结构最简单。多重序列比对与保守位点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菌MAPK超家族的激酶结构域均高度保守,其中MAPK具有保守的“-TxY-”磷酸化位点,MAPKK含有保守的“-SD[V/I]WS-”磷酸化位点,MAPKKK含有“-G[S/T][V/P][F/M][W/Y]M[A/S]PEV-”特异性保守位点。【结论】全基因组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中包括4个MAPK基因、3个MAPKK基因和3个MAPKKK基因。通过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及多重序列比对和保守位点分析,在玉米大斑病菌中构建了Fus3/Kss1-homolog、Slt2-homolog、Hog1-homolog和Ime2-homolog 4条MAPK级联途径,其中Ime2 homolog为一条新发现的MAPK级联途径。该信息为深入解析植物病原真菌MAPK超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13.
对36个葡萄品种(品系)苗期对霜霉病的田间抗病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不同葡萄品种(品系) 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绝大多数欧美杂交种的抗性要强于欧亚种葡萄, 供试的10个欧美杂种中, ‘瑞峰无核’对葡萄霜霉病表现为高抗; ‘DEMIR’、‘龙宝’、‘红富士’、‘黑奥林’、‘峰后’5个品种表现为中抗。  相似文献   
314.
油菜素内酯对拟南芥和水稻根毛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植物激素。本研究以拟南芥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借助BR相关突变体,通过外源施加BR及BR合成抑制剂研究BR和根毛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BR抑制根毛的生长发育;在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BR对的根毛的发育存在剂量反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促进根毛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15.
本试验对具有除草活性的瓜果腐霉PA1-M1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工艺探讨,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除草活性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1-M1菌株以振荡方式、中酸性发酵为适宜,其培养滤液粗提物和菌丝粗提物对马唐根和芽的IC50分别为0.36 mg/mL、0.46 mg/mL和7.36 mg/mL、4.09 mg/mL。此外,培养滤液粗提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16.
玉米大斑病菌STK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构建玉米大斑病菌STK1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以期得到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方法】根据GenBank中STK1(AY849317)的cDNA序列及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进行STK1的克隆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将重组载体在原核表达体系中进行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的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该蛋白是否为目的蛋白。【结果】STK1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0.8kD;经1mmol·L-1 IPTG在37℃下诱导,9h后蛋白产量达到最高;经Western blot检测该表达产物具有His-6抗原性。【结论】玉米大斑病菌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的STK1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为今后STK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17.
前期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菌Ste12基因对分生孢子发育和致病性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Ste12基因的RNAi沉默突变体StRNAi 9-10和StRNAi 3-6分析该基因对玉米大斑病菌渗透胁迫的调控能力。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和RNAi沉默突变体在0.4mol/L CaCl2、1mol/L KCl、1mol/L NaCl、1mol/L山梨醇等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产孢量等指标,发现StRNAi9-10对1 mol/L NaCl和1mol/L KCl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增强,对1mol/L CaCl2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对1mol/L山梨醇的耐受力无显著差异;StRNAi 3-6对4种胁迫条件的耐受能力均显著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te12基因不仅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发育和致病力形成,而且参与玉米大斑病菌的渗透胁迫调控。  相似文献   
318.
拟南芥VTC1(At VTC1)是维生素C(Vc)的主要合成途径—L-半乳糖途径的关键酶之一,At VTC1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均受到调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t VTC1的5’UTR(5’untranslated regions,5’非翻译区)中包含一个内含子,将5’UTR和启动子不同删除片段与报告基因GUS融合,通过检测转基因拟南芥的GUS活性发现这些片段均能启动GUS的高度表达;然而,将5’UTR中的内含子删除后,GUS的表达明显降低,但5’UTR自身并不能启动GUS的表达。序列分析发现,At VTC1的5’UTR内含子包含有多个增强其功能的特征序列,如GATCTG基序。同时,At VTC1在拟南芥和水稻的同源基因中同样具有5’UTR内含子。以上结果表明,At VTC1的5’UTR内含子可能具有增强子的功能,分析保守的5’UTR内含子功能为进一步探究在转录水平上的Vc合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19.
自1957年Luttrell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有性世代获得成功后,该领域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从玉米大斑菌有性阶段的归属、培养方法、遗传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玉米大斑菌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有性杂交研究提供参考及对产毒遗传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20.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地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