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4篇
  14篇
综合类   194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一株拮抗细菌HJ5高产抗菌物质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黄顶菊茎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H J5,是一株具有拮抗玉米大斑病菌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研究发现,H J5菌株通过产生并分泌某种胞外物质发挥拮抗活性.为了增强HJ5菌株发酵产拮抗物质的能力,对HJ5菌株发酵条件进行单因子试验以及正交试验,从而确定了H J5菌株发酵产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葡萄糖作为碳源、1%大豆蛋白胨作为氮源、0.01% MnC12作为添加无机盐,初始pH为8.对HJ5菌株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结果为:50/250mL的装液量、2%的接种量、28℃180 r/min振荡培养66h.经发酵条件优化后较基础培养基,HJ5菌株拮抗活性增强了近1倍.  相似文献   
222.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的一些理化性质和光谱吸收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黑色素是某些植物和动物真菌病害的致病相关因子,不同来源的黑色素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不同。对玉米大斑病菌细胞壁结合黑色素和从培养滤液中提取的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并与标准品黑色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具有与标准品黑色素相似的理化性质。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对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黑色素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了1,3,8-三羟基萘还原酶基因的同源片段,推测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于DHN途径。  相似文献   
223.
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研究玉米大斑病菌与寄主互作的模式时,推测病菌可能的致病机制是大斑病菌产生的HT-毒素先与玉米细胞膜受体蛋白(结合蛋白)结合,进而引发寄主的生理生化过程并导致表型的病变。  相似文献   
224.
225.
226.
227.
芸苔链格孢菌种内和链格孢菌种间的酯酶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不同种和芸苔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不同菌系的10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F-PAGE)和TL紫外扫描分析。试验发现,链格孢菌种间酯酶同工酶的扫描结果差异比种内菌株间要大;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芸苔链格孢菌的酯酶同工酶扫描结果表明,白帮菌系和青帮菌系间的差异大于各菌系内菌株的差异,说明白菜青帮菌系内和白帮菌系内各菌株间各自的同源性较近。可见,IF-PAGE技术可用来鉴定病原菌的致病小种和菌系,也可用来研究病原菌的致病遗传机理。  相似文献   
228.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中组分Ⅳ是2号小种与Ht1基因玉米互作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229.
磷、钾、蔗糖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茎腐病(青枯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之后的又一大病害.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为5%~10%,重者20%~30%,严重地块可达60%~70%以上.大量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和玉米基部茎节内糖的含量是影响茎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1~3],选用抗病品种及通过改善栽培管理提高玉米的抗病性是防治茎腐病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探讨营养成分(磷、钾、蔗糖)在抗玉米茎腐病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在研究了不同营养配比对抗感玉米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影响的基础上,找出了营养元素的最佳配比,并以此为根据,比较了田间不同营养配比与发病的关系,试图为玉米茎腐病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0.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得到烟嘧磺隆的高效降解菌株,并了解其降解特性,从烟嘧磺隆生产厂家污水处理池中筛选得到1株可高效降解烟嘧磺隆的菌株ND1,经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30℃、150 r/min条件下,该菌株3 d内可将200 mg/L的烟嘧磺隆降解98%以上;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HPLC-MS/MS)检测其降解产物,发现该菌株可作用于烟嘧磺隆的磺酰脲键,使其桥键发生断裂而产生降解产物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和磺酰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