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探讨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下裸燕麦(Avena nuda L.)光合能力下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及渗水盘供水方法,比较了交替根区灌溉(APRI)、固定根区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TRI)下,裸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差异。与CTRI处理相比,局部根区灌溉(包括APRI和FPRI处理)降低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初始羧化速率(CE),但APRI处理未明显降低初始量子效率(α)、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效率 (qP)。在2种局部根区灌溉模式中,APRI较FPRI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P<0.05),而且APRI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α、光饱和点(LSP)、光能利用率(LUE)、Ci/Ca、CE、CO2饱和点(Ci,sat)、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ФPSII、ETR、qP和非光化学效率(NPQ)均高于FPRI。APRI和FPRI的光合速率降低与气孔因素有关,FPRI光合速率降低还与PSII结构损伤有关;局部根区灌溉提高了裸燕麦干旱胁迫逆境下的耐受能力,APRI有利于保持更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52.
该研究以燕麦青贮料的自然微生物为菌群来源,通过对其长期限制性培养和定向驯化,在10和25℃各筛选了一组能快速降低燕麦青贮料p H值、增加乳酸等风味物质、组成稳定的乳酸菌复合菌系,分别命名为LDS和MDS。LDS中主要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MDS中主要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以不添加复合菌系作为对照,燕麦中分别添加LDS、MDS,在10和25℃下进行青贮发酵,其中在10℃条件下,不添加复合菌系、添加LDS和MDS的分别记为10 CK、10 LDS和10 MDS,在25℃条件下的分别记为25CK、25LDS和25MDS。结果表明10LDS中乳酸菌数量是10CK的7400倍,乳酸含量比10CK提高14.3%;25MDS的乳酸菌数量是25 CK的27 000倍,乳酸含量比25CK增加30.3%。通过DGGE和Q-PCR技术,接种复合菌系发酵10 d时青贮料中的微生物群落已基本稳定,接种菌株在青贮料中得到定植。LDS、MDS在不同温度(10、25℃)下接种燕麦,发酵30 d后10LDS比10MDS乳酸含量高17.1%,乙酸高23%;25MDS比25LDS乳酸含量高19.0%,乙酸低19.5%。接种LDS复合菌系后WSC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CP (粗蛋白,crude protein)、DMR(干物质回收,drymatterrecovery)都显著提高,LDS在10和25℃条件下能更好的保存燕麦中的营养成分,提高其营养品质。LDS在10和25℃中均可有效定植;MDS在25℃中有效定植,但在在10℃下未能定植。因此LDS对温度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3.
[目的]系统了解我国与加拿大在燕麦科研合作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为相关部门决策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中加燕麦科研合作现状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中加燕麦科研合作领域涉及燕麦产业发展各方面,主要合作形式包括研究人员互换交流、联合开展研究、联合组织研讨会和科技开发及成果示范推广等.合作中主要存在燕麦科技合作有待向产业化方向推进、科技合作领域亟待深入发展、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及服务平台等问题.[建议]应提高燕麦产业化合作水平、拓展中加燕麦科技合作方向、建立中加双边常设的农业合作机构与机制等,以促进中加燕麦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4.
双季稻区稻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土壤肥力与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双季稻区6种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共检测出了21种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类型,其中紫色土磷脂脂肪酸总量最高,达到107.05 ng g-1干土,河沙泥磷脂脂肪酸含量最低,为59.75 ng g-1干土。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及相互间的比值变化看,6种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6.7%,除C16:0外,大部分的非饱和脂肪酸和环式脂肪酸的变异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中反映出来,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含羟基的脂肪酸变异。  相似文献   
155.
大豆起源于中国。据了解,中国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大豆栽培历史和2000余年的加工利用史。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转基因大豆、豆油、豆粕使用密度最高、消费总量最多、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转基因大豆产品已经进入黑龙江市场,各跨国公司已经进驻我国东北,天然大豆资源争夺是不争事实。从总体战略观察,中外大豆产业博弈,国际农业垄断势力方面实力强大,操作体系结构严密,占据多种重要的资源优势与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56.
晋北水地夏莜麦多品种适宜播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不同播期多品种莜麦性状比较分析表明,水地莜麦在晋北地区的适宜播期为3月底至4月初。适期播种的莜麦抗逆性强,经济性状好,产量高。否则,莜麦易受高温、干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  相似文献   
157.
本研究采用地下水足迹分析方法,以华北平原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河北省吴桥县为例,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复种体系农业地下水资源消耗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作物地下水足迹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吴桥县冬小麦地下水足迹均高于夏玉米,历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下水足迹均值分别为89.02 km~2和29.84 km~2。从变化趋势来看,吴桥县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下水足迹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作物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GF/Aaq),冬小麦基本处于中等程度胁迫(0.1GF/Aaq1),夏玉米绝大多数年份处于较轻程度胁迫(0.01GF/Aaq0.1),但两种作物胁迫指数近年来不断增加。对该区域其他作物地下水足迹计算结果表明,夏花生和马铃薯的每平方米地下水足迹较低,分别为2.08×10~(-7)km~2和1.94×10-7 km~2,且两者的每平方米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在被比较作物中同样最低,分别为3.57×10~(-10)和3.34×10~(-10)。根据作物比较认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可以通过在农作制度调整过程中将花生、马铃薯作为替代作物引入到当地的种植结构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从而缓解区域环境中的地下水资源压力。因此,为改善华北平原农业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低耗水作物与主粮作物复种轮作的面积有效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8.
利用Flow32茎流计分别测定负水头灌溉和常规灌溉方式下的番茄植株蒸腾速率,探讨负水头灌溉方式对番茄植株蒸腾影响及植株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负水头灌溉下植株一天不同时刻耗水量差异和负水头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负水头灌溉下的番茄植株蒸腾速率要大于常规漫灌,但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植株的蒸腾速率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负水头灌溉方式能为作物适时适量提供水分,且有效地减少无效地表蒸发和地下深层渗漏,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9.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0.
为系统研究裸燕麦氮效率,选用8个不同基因型裸燕麦种质进行田间试验,在不同生育期对不同氮素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差异及裸燕麦的氮素营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除氮收获指数变异相对较小(CV 5.04%)之外,其余指标均变异较大(CV 11.98%~26.65%);(2)氮流效率与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生产力呈显著(P0.05)、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说明植株干物质生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密切,可作为表征裸燕麦籽粒蛋白含量高低的综合指标,对高蛋白裸燕麦育种具有重要价值;(3)提高花后氮同化量和氮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氮流效率(r=0.7233**,r=0.7053**);(4)裸燕麦开花期前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氮素吸收效率(r=0.484*),花后土壤供氮水平过高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r=-0.701**)。研究表明裸燕麦氮效率基因型效应显著,为氮高效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