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研究了2005-2006年湖南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质的稻田土壤在晚稻收获后免耕种植黑麦草,其生产性能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土壤都比较适宜冬季黑麦草生产,黑麦草总干物质产量河沙泥田(11.3)>紫泥田(11.1)>灰泥田(10.6)>麻沙泥(10.5)>红泥田(9.75)>黄泥田(9.64 t/hm2)。粗蛋白含量为12%~15%,黑麦草全年粗蛋白质总产量在河沙泥田最高,为1.53 t/hm2,各处理黑麦草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均大于60%,各处理黑麦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均明显大于100%。6种土壤冬季种植黑麦草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为,除灰泥田外,冬种黑麦草处理均大于冬闲田,其中在河沙泥田增加的最高。稻田冬种黑麦草不仅能产生大量的优质牧草,对改善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提高稻田耕地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2.
新疆草业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阐述新疆草业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以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了新疆草业工程建设战略问题.研究得出:1)新疆草业工程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为草业生产子系统、草业管理子系统、草业科教子系统;2)草业各子系统的发展目标为:①草业生产子系统应发展成为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地位对等的农业支柱系统;②草业管理子系统应发展成为依靠法律法规实行行业规范管理、保证草业市场运作顺畅、草业行业协会机构功能健全、草业行业信息支撑有力的体系;③草业科教子系统应发展成为草业人才培养体系齐全,草业优秀人才辈出,草业科技创新活跃,科技成果技术推广精准迅捷的体系;3)新疆草业工程建设划分为3个战略阶段:战略启动阶段、战略成长阶段和战略完成阶段;4)有关新疆草业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建议.  相似文献   
143.
妊娠母猪中黑麦草粉常规养分的消化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麦草在盛花期刈割,自然风干,营养物质含量为:总能16.36MJ/kg,干物质89.43%,粗蛋白质10.47%,粗纤维37.21%,钙0.33%,总磷0.22%,平均必需氨基酸为0.27%,其中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分别为0.34%、0.19%、0.35%和0.05%。试验选用4头妊娠母猪。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基础日粮,分别用黑麦草粉替代10%、20%和30%的基础日粮作为试验日粮。采用4×4拉丁方设计。结果表明0%、10%、20%和30%黑麦草粉组饲料总能的消化率分别为79.38%、74.69%、65.18%和59.88%;粗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8.93%、76.37%、72.43%和69.16%;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77.30%、74.51%、66.160%和61.60%。经回归分析得出黑麦草粉总能、粗蛋白质、干物质的消化率依次为11.54%、47.65%、22.30%。黑麦草粉的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的平均粪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7.98%、37.78%和38.23%;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的粪表观消化率为18.49%、25.08%、13.95%、56.34%。  相似文献   
144.
箭筈豌豆与燕麦不同间作混播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旭  曾昭海  朱波  胡跃高 《作物学报》2007,33(11):1892-1895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在低氮条件下比较分析12种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间作与混播模式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蜡熟期与箭筈豌豆枯黄期混合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所有处理中H7(燕麦与箭筈豌豆3∶1间作)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了76%。其中干物质产量在灌浆期比单播燕麦增产47%,蜡熟期增产40%;粗蛋白产量在灌浆期分别比单播燕麦和箭筈豌豆增产52.6%和2.6%;在蜡熟期增产97.2%和103.2%,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同行混播各处理干物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且同行混播各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粗蛋白产量在2次刈割期H9(燕麦与箭筈豌豆1∶2混播)较高,土地利用率与单作相比提高了51%。间作混播处理有利于提高混合草的RFV值,与单播燕麦相比间混作提高饲草RFV值的幅度为0.3%~22.7%。综合全年牧草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地当量比分析,燕麦与箭筈豌豆3∶1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能更好地发挥燕麦和箭豆的种间互补优势,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说明间作增产可能与燕麦和箭筈豌豆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有关。  相似文献   
145.
吴桥县是黑龙港地区典型农业生产区域。未来农业发展中,该县利用农业闲置资源,强化农牧结合促进养殖业生产发展是重要方向。文中就现阶段吴桥县农牧结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用数学模型预测了吴桥县种植业、养殖业、农牧平衡指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植业和业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46.
加速建设我国农区草业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农区种草历史、农区种草可行性、农区种草前景以及目前草产品市场行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发展农区草为可以改善家畜营养,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北方天然草场压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发展农区草业宜采取策略,坚持典型示范,实施产业化以及产品质量原则。未来发展中还要加强人才培养,由此带动农区草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7.
农田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主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冬闲覆盖作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及覆盖作物对主作物产量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覆盖作物环境改良机理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长期轮作覆盖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提高微生物的活性,而且对主作物的产量提高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利用Flow32茎流计分别测定负水头灌溉和常规灌溉方式下的番茄植株蒸腾速率,探讨负水头灌溉方式对番茄植株蒸腾影响及植株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负水头灌溉下植株一天不同时刻耗水量差异和负水头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负水头灌溉下的番茄植株蒸腾速率要大于常规漫灌,但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植株的蒸腾速率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负水头灌溉方式能为作物适时适量提供水分,且有效地减少无效地表蒸发和地下深层渗漏,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9.
本研究采用地下水足迹分析方法,以华北平原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河北省吴桥县为例,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复种体系农业地下水资源消耗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作物地下水足迹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吴桥县冬小麦地下水足迹均高于夏玉米,历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下水足迹均值分别为89.02 km~2和29.84 km~2。从变化趋势来看,吴桥县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下水足迹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作物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GF/Aaq),冬小麦基本处于中等程度胁迫(0.1GF/Aaq1),夏玉米绝大多数年份处于较轻程度胁迫(0.01GF/Aaq0.1),但两种作物胁迫指数近年来不断增加。对该区域其他作物地下水足迹计算结果表明,夏花生和马铃薯的每平方米地下水足迹较低,分别为2.08×10~(-7)km~2和1.94×10-7 km~2,且两者的每平方米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在被比较作物中同样最低,分别为3.57×10~(-10)和3.34×10~(-10)。根据作物比较认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可以通过在农作制度调整过程中将花生、马铃薯作为替代作物引入到当地的种植结构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从而缓解区域环境中的地下水资源压力。因此,为改善华北平原农业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低耗水作物与主粮作物复种轮作的面积有效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0.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