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7-14(Pf 7-14)是一株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恶苗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在温室条件下,在水稻孕穗后期喷雾浓度为1×1010cfu/mL的菌株Pf 7-14悬浮液,采用定期取样,用稀释平板法回收细菌,并通过图形测试和ShapiroWilk正态测试,测定了该菌株在水稻剑叶和茎基部的时间、空间定殖型。结果表明,菌株Pf 7-14在稻株上的定殖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从定殖的空间上看,无论是在剑叶还是在茎基部,其定殖型可划分为3种类型或3个阶段,从最初的正态分布、之后的对数分布,发展到后期的不规则分布。对每一种分布型来说,菌株Pf 7-14在稻茎基部持续的时间比其在稻剑叶上长。在剑叶上,这3种分布型持续的时间分别是2 h、7 d和10 d,而在茎基部分别是1、24 d和大于11 d (至收获期)。从定殖的时间和数量关系上看,在剑叶上,菌株Pf 7-14的平均群体在24 h内下降了90%以上,在7 d内下降了99%,在19 d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而在稻茎基部,在24 h内下降小于30%,在7 d内下降了大约60%,在35 d内,部分样品中仍能检测到其群体。这些结果表明菌株Pf 7-14在茎基部比在叶片上更稳定,定殖的时间更长,这也很可能表明叶部病害(如稻瘟病)的生物防治将比茎部病害(如纹枯病)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82.
新疆伊犁地区甜菜上发生两种新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是新疆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调查甜菜病害中发现两种新病害,经检索及专家咨询,认为是我国新记录种,现报道如下。1甜菜紫纹羽病此病学名为Helicobasidi-umpurpureumPat.(无性世代为RhizoctoniacrocorumFr.)由...  相似文献   
83.
利用PCR方法从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中克隆到编码几丁质酶的chiA基因.同源性比较发现,其推测产物与产酶溶杆菌C3菌株和N4-7菌株的ChiA有97%以上的序列一致性.基因经NdeⅠ和XhoⅠ双酶切后连接到含T7启动子的高表达载体pET21a( )上构建重组质粒pChiA,并转化宿主菌BL21(AI)产生BLChiA表达菌株.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发现,BLChiA菌株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5×103的蛋白质.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该蛋白能水解几丁质,在几丁质培养基上产生一透明的水解圈,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该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4.
在实验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21种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轮纹病菌、黑斑病菌有效药剂的筛选并测定其毒力.通过EC(50)值分析结果表明,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对梨炭疽病菌、梨轮纹病菌均表现为最高毒力,其EC(50)值分别是0.119 5、0.042 6 mg/L;50%异菌脲悬浮剂对梨黑斑病菌毒力最高,其EC(50)值为0.696 4 mg/L;对梨炭疽病菌、梨轮纹病菌、梨黑斑病菌都具有较高毒力的杀菌剂是: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40%氟硅唑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胜世10%苯醚甲环哇水分散粒剂、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悬浮剂.  相似文献   
85.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氨基酸序列,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全基因组中发现并克隆了tvrR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tvrR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且经过PCR及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突变体和野生型一样可以激发烟草过敏反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的病程延长,但最终致病情况与野生型无差异。接种的寄主组织中菌体生长能力检测发现,突变体的繁殖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其菌体数量也能达到野生型菌株的最大值。在营养丰富的LB培养基和营养贫乏的MMX基本培养基中生长测定均发现,突变体生长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也能达到野生型的最大生长量。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突变体致病性的改变与其生长能力变化的一致性表明,其致病性的变化是由于其生长能力的改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86.
植物土传病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56株细菌,筛选出7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室内测定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病菌、瓜果腐霉、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茄根腐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效,其中以BOH2和OH11效果较为明显,防效分别为90.9%和86.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OH11为产酶溶杆菌。BOH3为荧光假单胞菌,其余5个菌株为不同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7.
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可以危害多种农作物、果蔬和观赏植物,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毁灭性植物病原线虫.鉴于其形态和分类上的复杂性,为了能有效鉴定该线虫,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穿孔线虫属的分类、形态和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8.
番茄上两种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溃疡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是两种可以由种子传播传染的细菌性病害,因此也是植物检疫上十分重视和关注的病害。在引种和调运种子、种苗时应该对种苗是否带菌进行检测,最好是实行产地检验,但常用的是种子检验。在种子检验中,通常采用的是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有条件的单位应该采用分子检测的方法,前者是经典的方法,比较费事;后者快速,但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  相似文献   
89.
产酶溶杆菌rpfG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基因rpfG在产酶溶杆菌中的功能,以产酶溶杆菌OH11为研究对象,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同源比对,在OH11基因组中鉴定出rpfG的同源基因,并命名为rpfGLys。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rpfG基因进行了定向敲除,获得了rpfG的缺失突变株。与野生型相比,rpfG基因的突变降低了产酶溶杆菌重要抗菌物质———热稳定抗菌因子HSAF的产量和对腐霉的拮抗活性。荧光定量PCR显示,在rpfG突变株中负责生物合成HSAF的关键基因Lysegl002651的表达显著下调,与HSAF活性检测结果相吻合。然而,rpfG的突变不改变产酶溶杆菌4种胞外抗菌水解酶的活性。另外,rpfG突变导致产酶溶杆菌菌落表面干燥,但滑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90.
利用通用引物扩增了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及其近似种的转录间隔区并进行了序列测定.通过序列比较,设计了一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的专化性引物,并对所有参试菌株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该对引物能从参试的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中特异性地扩增出1条299 bp的条带,而其他参试菌株没有扩增信号.与扩增细菌ITS区域的通用引物结合使用,建立了检测和鉴定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的巢式PCR技术,其检测灵敏度可达到4个细菌细胞,可以准确、灵敏地检测和鉴定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