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林业   247篇
农学   147篇
基础科学   224篇
  204篇
综合类   982篇
农作物   81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561篇
园艺   235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为研究原棉的压缩性能,对原棉进行单轴准静态加载试验,获得原棉的力—变形曲线.基于流变理论,建立原棉的压缩黏弹塑性模型,获得应力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拟合试验数据,计算出原棉的力学指标,并分析压缩参数与原棉力学指标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原棉压缩体现了非线性黏弹性、非线性黏弹塑性和高级黏弹性,压缩过程以黏弹性为主,回复过程...  相似文献   
72.
黄淮海旱作区土壤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最佳土壤压实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厚度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耕作层最大厚度可达22.50 cm,最低仅有10.21 cm;压实层厚度最大可达17.50 cm,最小值也达到7.50 cm。从不同层次来看,耕作层和压实层的压实度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耕作层压实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最大值可达87.68%以上,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地区。和压实层压实度相比,耕作层压实度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在70%~80%时获得较高产量。分析表明,土壤压实度受到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自然属性等环境因子和机械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农田土壤压实情况的改善及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月桂酸单甘酯(glycerol monolaurate, GML)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脂质代谢、消化能力及肝脏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的影响,实验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 g·kg-1(G0组、对照组)、1 g·kg-1(G1组)、2 g·kg-1(G2组)和4 g·kg-1(G4组)的GML饲喂尖吻鲈[体质量(442.727±54.423)g,体长(28.438±1.493)cm],实验进行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2 g·kg-1 GML显著提高了尖吻鲈脏器系数、脂质代谢酶活性和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含量,同时改善了肝细胞空泡化现象,减少了脂质在肝细胞中的沉积。添加GML还可以提高肝脏抗氧化酶和血清谷丙转移酶的活性,促进机体的免疫作用。此外,饲料中添加GML显著提高了肠道内消化酶的活性,有利于机体从饲料中吸收营养和能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拌喂GML可有效促进尖吻鲈脂质代谢和消化能力,改善肝脏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增强免疫水平,调节机体健康。在该实...  相似文献   
74.
土壤性能和土壤微生物是再生水灌溉对环境安全效应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模拟试验,以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浇灌大豆为例,分析了收获期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类群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表现为有机质和有效磷显著增加;土壤重金属铅、镉含量相对清水和土壤本底无明显增加,但土壤溶液电导值(EC)增加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盐度累积。在土壤微生物方面,再生水灌溉使土壤细菌数量相对清水灌溉处理增加;二级再生水和三级再生水灌溉处理间的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且明显高于清水对照;再生水灌溉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再生水灌溉使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5.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重建的土壤养分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构建了由天然草地和7,12,27a柠条林组成的序列,对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200cm土壤剖面上的有机质含量由草地、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依次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的显著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更深土层上体现。(2)全氮含量由草地到幼龄林阶段显著增加,由幼龄林到中龄林再到老龄林依次减少。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之间全氮含量减少的最大幅度随林龄增加向土壤深层移动。碱解氮与全氮具有一致的规律。(3)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效磷含量依次为:老龄林<幼龄林<中龄林<草地。(4)3个不同林龄的柠条林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在柠条行内和行间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柠条行内与行间的有机质和全氮相关程度很高,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7.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试验,探讨层次聚类分析法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为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及其他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提供参考。根据划分结果,将国家水土保持三级分区中的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划分为黔西北山地河谷农田保护与水质维护区和黔西南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并依据行政区划连续性原则进行人工调整得到最终分区结果。最后,对比数学模型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验证了层次聚类分析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8.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缓冲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传统刚性支重轮减振效果较差的现状,采用一种间隔阻尼层式结构,对支重轮减振性能进行改进。以某型号履带式拖拉机为应用实例,建立其整机缓冲模型及单个支重轮的缓冲模型,导出支重轮幅频特性响应函数。使用Matlab分别对传统的及改进后的支重轮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支重轮可有效地缓冲该拖拉机所受的振动。用ANSYS软件对新型支重轮进行强度分析,表明其强度能满足拖拉机各工况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9.
不同腐解方式下棉秆腐解液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棉区长期连作与棉花秸秆还田的普遍现象,分别采用自然腐解与接种微生物人工腐解的方式处理棉秆,研究了2种腐解液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棉秆自然腐解液对棉花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在腐解液浓度达到5 g/L时,种子发芽率与发芽指数即开始显著(P<0.05)降低;而已发芽种子的生长活力受影响较小,可耐受高达30 g/L的腐解液浓度.经人工腐解,棉秆腐解液的自毒化感效应得到极大消除,在50 g/L腐解液浓度的试验范围内,种子萌发率未受显著抑制,反而发芽种子的活力指数及胚根干重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两种腐解方式下种子萌发情况的差异性检验表明,人工腐解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等指标值较之自然腐解处理有极显著增高(P<0.01),胚根干重增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0.
本刊讯 提起棉花秸秆,夏津县宋楼镇栗寨村的植棉大户栗春化感触颇深,“我承包的土地都种上了棉花,棉花丰收了,让人喜不自禁。可这些棉柴真让人头疼!没办法,也只好花钱雇人收拾,有一些拉回家烧火做饭用了,大部分干脆就堆在地里一把火烧掉,真可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