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7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49篇 |
农学 | 150篇 |
基础科学 | 233篇 |
205篇 | |
综合类 | 1000篇 |
农作物 | 83篇 |
水产渔业 | 108篇 |
畜牧兽医 | 568篇 |
园艺 | 244篇 |
植物保护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78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41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133.
134.
135.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高大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增碳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利用Illumina Mi Seq 2500测序平台对2个辣椒自交系(SJ11–3、06g19–1–1–1)和1个地方品种(樟树港)种植前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并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V3+V4区域和真菌ITS1区域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辣椒种植前后土壤均以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优势细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为优势真菌;辣椒种植前后土壤中的细菌种类较真菌更加丰富,多样化程度更高;种植辣椒后土壤细菌、真菌的相对丰度及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土壤细菌Ace、Chao和Shannon指数都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5.26%~25.49%、24.51%~24.87%和8.28%~9.55%,而真菌的Shannon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Simpson指数增大,增幅78.45%~275.69%;辣椒种植后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和类型也有所改变,细菌OTU个数较种植前明显升高,增幅约28.73%,土壤中特有的OTU类型明显减少;真菌OTU个数变化及类型变化比细菌大,病原性真菌的相对丰度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39.
140.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 U形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