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9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6篇 |
农学 | 190篇 |
基础科学 | 205篇 |
332篇 | |
综合类 | 1242篇 |
农作物 | 202篇 |
水产渔业 | 163篇 |
畜牧兽医 | 785篇 |
园艺 | 283篇 |
植物保护 |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95篇 |
2018年 | 177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31.
利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定位爆裂玉米膨爆特性QTL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分子遗传基础,为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益信息。【方法】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259个F2﹕3家系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利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和区间作图法对F2﹕3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的膨爆特性进行了QTL定位和效应分析。【结果】构建的爆裂玉米SSR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83个标记,覆盖玉米基因组1762.2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63 cM。爆裂玉米的膨爆特性是由效应不等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同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18个爆花率QTL,17个膨化体积QTL和21个膨化倍数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4.4%~28.0%,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65.8%~96.6%,基因的作用方式为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的QTL数目分别为2、1、4、20和1、5、1、22,超显性在膨爆特性的遗传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结论】与以往膨爆特性以加性效应遗传为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倍体胚乳模型对显性效应的细分和对显性效应较小QTL的显性效应的高估。 相似文献
732.
黄土高原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多种插值方法对黄土高原降水量进行了空间插值研究, 并探讨了气象站点密度与布局对插值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统计学方法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插值、多项式插值和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考虑高程影响的普通协克里金方法优于一般的克里金方法和简单协克里金方法。通过空间插值得到了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由该降水量分布图可知,黄土高原降水量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界限很明显;年均降水量在100-800 mm,主要集中在200-600 mm内,以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733.
734.
以野生欧李Prunus humilis为试材,采用不同浸提剂(水,1 mol·L-1氯化钠,20 g·kg-1乙酸,50 g·kg-1盐酸)逐级提取方法,研究了欧李实生类型(大果型和小果型)和嫁接类型(高位嫁接和低位嫁接)果实采后常温储藏过程中不同形态钙的质量分数及组成比率的变化,为欧李钙素研究和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采收期果实中不同形态钙的提取率为98.24% ~ 99.32%,且以水溶钙和果胶钙形态组成为主,约占总钙量的70%左右;大果型果实中果胶钙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小果型果实(P<0.01),小果型果实中水溶钙、磷酸钙和草酸钙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大果型果实(P<0.01),小果型果实中钙总量显著高于大果型果实(P<0.05);与实生类型比较,嫁接类型果实中水溶钙提取率增加,果胶钙提取率下降;采后果实储藏后水溶钙形态组成比率增加,果胶钙和草酸钙形态组成比例下降,磷酸钙和剩余钙形态组成比例无明显改变。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735.
孔雀河流域绿洲生态支持系统调控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减少是孔雀河流域近 50年来现代绿洲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维持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比例是绿洲系统持续发展的前提。以此为基础 ,本文采用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探讨了绿洲生态支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化调控模式 ,最后就配置方案及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36.
为了寻找适合浑善达克沙地参照作物腾发量计算的简易方法,该文以实测的微气象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1998)、Hargreaves-Samani(1985)、Irmark-Allen拟合以及Priestley-Tay-lor(1972)计算参照作物腾发量,并以普适性强、精度高的FAO56 Penman-Monteith为基准,对其他方法进行气象因子的非线性修正。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修正后的参照作物腾发量精度大大提高,为获得相对可靠的参照作物腾发量开辟了新的途径。FAO56 Penman-Monteith、Irmark-Allen拟合和Priestley-Taylor都需要用到净辐射,而专业测量净辐射的设备在农业气象站里很少安装,使三种方法推广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气象因子修正后Hargreaves-Samani需要的气象数据相对容易获得,且计算简单,具有较高的精度,建议在缺少气象资料的干旱地区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737.
738.
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黄柳生长季水分来源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柳是我国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沙丘上广泛分布的多年生灌木,是极佳的固沙树种.通过利用氢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了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黄柳生长季茎干水与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氢同位素比率δD值,并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计算了黄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在5月黄柳80%以上利用120 ~ 160 cm土壤水和地下水;6月主要吸收0~40 cm土壤水;7月主要吸收120~160 cm土壤水;8月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利用率为82%.这表明生长在不同季节的黄柳对于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有特定的适应结果,同时也说明荒漠灌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实现最大限度的水分利用. 相似文献
739.
使用WinDENDRO年轮分析系统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垄不同部位白梭梭树轮及组织比量特征。结果表明:白梭梭迎风坡树轮最窄,树轮深棕色带比例最高。背风坡树轮最宽,树轮深棕色带比例最低。坡顶白梭梭的纤维比量最高(80.90%),背风坡导管比量最高(12.98%),迎风坡木射线比量和轴向薄壁组织比量最高,分别为4.32%和4.61%。从分析结果来看,梭梭茎干纤维组织比量高,对抵御干旱区风沙造成的伤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40.
为了分析灌溉施肥活动引起的包气带土壤pH值变异特征及其对地球化学条件的响应,通过历时3 a的野外原位灌溉施肥试验,应用不同季节灌前、灌后6 m土层中不同深度的测定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pH对灌溉、施肥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各深度pH值呈弱变异性(CV=1.01%~2.28%),与灌溉前相比,灌后土壤pH值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呈现明显的变化;灌前包气带各层pH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灌后受水分、基质等相互作用影响,pH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所减弱,C0/(C0+C)和变程a分别由7.23 m和3.54 m(灌前0 d)减少到3.26 m和2.76 m(灌后第10天)。土壤基质是决定土壤酸碱性的主要因素,在灌溉施肥活动对pH的响应过程中,地球化学条件(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SOM)、氧化还原电位(RP)等)、土壤基质组成和氮底物浓度(NH+4-N)等的交互作用影响pH的动态。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单独对pH影响不显著,两者交互作用对pH有显著影响。引起土壤pH变化的主要变异源为Cl-、土壤有机质(SOM)、NO-3-N、NH+4-N等营养物质和不同空间深度土壤基质的差异,表明灌溉施肥改变了包气带pH地球化学动力场、营养物质和土壤基质的交互作用,引起各深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控制pH值的空间变异特性。当包气带介质土壤水分变化时,首先营养物氨态氮以分子态或水合态形式被介质吸附,H+得到释放,使得灌后第4天pH值下降。随着氨氧化过程中H+的释放,pH在灌前和灌后第10天和第30天有显著差异。氨的氧化引起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使得硝酸盐对pH值的影响在灌后不断增强,相关系数由0.24(0 d,P<0.05)增加到0.41(30 d,P<0.01),而氨态氮对pH值的影响逐步降低,相关系数由0.43(0 d,P<0.01)降低为0.19(30 d,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