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2篇
  8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素对脂多糖(LPS)刺激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成6组,对照组采用基础培养基,试验组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μg/m L LPS(L组)、1μg/m L LPS和2.5μg/m L苜蓿素(L+2.5组)、1μg/m L LPS和5.0μg/m L苜蓿素(L+5组)、1μg/m L LPS和10.0μg/m L苜蓿素(L+10组)以及1μg/m L LPS和15.0μg/m L苜蓿素(L+15组),培养24 h。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L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相对增殖率极显著降低(P0.01),而L+2.5组和L+10组则极显著升高(P0.01);2)与L组相比,L+10组和L+15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3)与L组相比,L+5组和L+10组细胞的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L+5组细胞的髓样分化因子88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在LPS刺激下,添加苜蓿素能够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和抗氧化性能,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2.
衡阳市四大休闲广场POE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利珍  陈盛彬  高建亮  陈乐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08-2909,2926
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记录和访谈等方式对衡阳市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休闲广场使用者的基本信息、行为规律等进行系统的POE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策略与建议,旨在为"以人为本"的广场设计提供依据,为提高衡阳市广场绿地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3.
VQ蛋白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调控辅助因子,主要与WRKY蛋白互作,参与诸多生物学功能。尽管一些植物VQ家族基因已经被鉴定,但在豇豆中有关VQ家族基因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豇豆中鉴定出37个VuVQ基因,并详细分析这些基因的序列、微共线性、表达谱与进化关系。染色体与共线性分析表明,豇豆VuVQ基因定位在11条染色体上,基因扩增主要由片段重复产生,其中4对重复基因所在区段共线性程度高。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豇豆VuVQ基因结构有3种类型,绝大多数无内含子;豇豆VQ蛋白均包含VQ结构域,同时这些VQ保守基序数目和顺序变异较高。进化研究揭示豇豆VQ蛋白存在6大类群,这些类群均起源于陆生植物。选择压力检测表示,豇豆的8对VuVQ基因均受严格的负选择。表达分析表明了豇豆VQ基因具有多样化的表达模式,这意味着VQ蛋白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豇豆VQ基因的功能解析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4.
植物化感抑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及化感物质的成分、化感物质的联合抑藻作用、化感物质抑藻的作用原理,并对化感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展望,为下步工作奠定了认识基础,对控藻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为探索牧草青贮料作为肥育猪抗热应激原料的可行性,选用48头体重78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肉猪,将其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青贮料添加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牧草青贮料。测定试验猪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等血清生化指标、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血清LDH、CK、AST、ALT和MDA含量显著降低,猪对总能量、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但在相同投喂量的情况下对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6.
杨梅小潜细蛾是杨梅树上重要叶部害虫,在慈溪1年发生2代,以幼虫潜叶危害形成泡状斑。一头幼虫形成一个泡状斑,每叶一般有泡状斑1~5个,多达15个,造成叶片皱缩扭曲,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杨梅减产。杨梅小潜细蛾泡状斑主要分布在树体下部,与中、上部有显著差异,但东西南北方位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7.
水分管理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推广品种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在头季种植过程中设置常规水层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检测不同水分条件下再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结果显示:与干湿交替灌溉相比,常规水层灌溉条件下头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增加了3.78%、4.45%、13.03%,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63%、1.26%、8.03%,垩白度显著降低了14.9%。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再生稻稻米食味品质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常规水层灌溉条件下再生季稻米中铁(Fe)含量显著增加了127.41%,再生稻植株对铁元素吸收的变化很可能影响了一些重金属在再生稻稻米中的积累。综上,常规水层灌溉比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再生稻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更好,说明常规水层灌溉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48.
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荷花大红荔能适应东莞的气候条件,生长快,成花容易,早结丰产性好,且具有果实大、果色鲜艳、口感较好等优良经济性状,特别适合出口型荔枝果品的需要,是值得推广种植的优良荔枝品种。  相似文献   
49.
盐分胁迫下田菁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法观察了不同浓度NaCl或NaCl-KCl胁迫条件下田菁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2 g.L-1盐胁迫对发芽影响不大,8 g.L-1盐胁迫的抑制作用开始凸显,12 g.L-1NaCl或NaCl-KCl胁迫明显降低田菁幼苗的鲜重和根重,K+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Na+对种子发芽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0.
摘要:随着各种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海量序列数据的积累,基因组功能注释已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功能性非编码保守DNA序列的注释。作为一种新型的系统进化足迹,它很可能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直接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和染色体稳定。因此,非编码保守DNA序列已经得到极大关注,并极有可能成为基因组研究的下一个浪潮。文章在总结对生物非编码保守DNA序列的认识过程的基础上, 介绍了生物非编码保守DNA序列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研究策略,阐述了非编码保守DNA序列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进一步展望了非编码保守DNA序列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