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3.
4.
为探究年份间、地点间、品种间及其互作效应下大豆产量差异,对2016-2017年黄淮海夏大豆产区的北片、中片和南片区试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北片年份×品种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各片的年份、地点、品种以及年份×地点、年份×品种、地点×品种、年份×地点×品种互作效应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点对黄淮海北片、中片和南片的产量差异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7.92%、71.76%和46.91%,品种的贡献率分别为3.85%、4.67%和8.52%,年份的贡献率分别为2.85%、1.02%和0.71%。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北片、中片和南片中平均产量最高的河北宁晋、邯郸和山东菏泽比平均产量较低的河北石家庄、河南洛阳和安徽宿州分别高45.66%、71.67%和50.13%,差异达极显著。中黄78、中黄70和中黄301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品种,变异系数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产量与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经、纬度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实现大豆高产的过程中,选择优质、高产、广适的大豆品种是首要条件,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发挥高产潜力,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5.
6.
7.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是晋西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季的主要栽培模式,冬前灌水可塌实土壤、加快秸秆腐熟、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探明合理运筹越冬水对培育冬前壮苗、增加小麦产量、提高籽粒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设置4个冬小麦冬前灌水时间处理,分别为11月10日、11月25日、12月10日和12月25日,以冬小麦传统灌冬水时间(12月10日)为对照(CK),研究冬前灌水时间对冬小麦冬前群体茎数、根系、旗叶光合性能和土壤容重、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冬水的处理相比,冬前灌水可塌实耕层土壤、调节土壤容重,利于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冬小麦分蘖和次生根的发生。与传统冬前灌水时间(12月10日)相比,冬水前移对小麦生长有补偿作用,使冬前总茎数、单株茎数、次生根数、根干重增加,延长了旗叶的功能期,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转化,使成穗数增加1.66%~5.37%,千粒重增加0.55%~3.03%。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条件下,小麦冬前灌水时间由传统昼消夜冻(12月10日)前移一个节气,即11月25日左右,主茎叶龄3叶到3叶1心的分蘖初期,可使小麦增产8.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76%,达22.05 kg·mm~(-1)·hm~(-2)。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山西南部夏大豆区试品种和试点特性,利用聚类、一般线性回归方法对13个品种(系)在5个试点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组间连接法欧氏距离可将品种分为4类,其中,晋黄9号平均倒伏率最低(2.1%),百粒质量(28 g)、产量(3 121.5 kg/hm~2)均最高;不同品种和试点间产量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晋黄9号、秦豆2018显著高于晋科6号、晋青1号、徐豆14;曲沃站平均产量最高(3 736.7 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试点。品种中,晋黄9号平均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8.2%);试点中,曲沃站平均产量最高(比全部试点平均值高27.1%)。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