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14篇 |
18篇 | |
综合类 | 72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34篇 |
园艺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12010年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养猪市场运行特点
1.1仔猪价格11月中上旬持续走高,随后逐周回落
从今年6月份开始,生猪价格持续走高,养殖利润进一步扩大,11月中上旬虽受冬季饲养成本增加以及仔猪成活率不高的影响,养殖户为了能够赶上猪价上涨的好时机,母猪及仔猪补栏积极性持续回升。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地区疫情开始严峻,生猪价格出现回落迹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仔猪价格逐周下滑。 相似文献
102.
以连续流产氢为目标,采用高透光性弥散光纤作为导光介质和光合细菌吸附成膜的载体,构造了环流型光纤生物膜制氢反应器。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传质原理和Monod生化反应动力学建立了描述连续流反应器中底物传输和降解的二维数学模型。以强化底物传输和提高底物降解效率为目标,对反应器的实际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的底物传输特性对反应器的底物降解效率有显著影响。反应器的底物降解效率随进口底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反应器的底物降解效率随流速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反应器的进口底物质量浓度为10 g/L,流速为100 m L/h时,底物消耗速率最大,底物降解效率达到43.5%。合理地控制反应器中的底物传输使得生物膜区域具有适合的底物质量浓度分布,是维持反应器较高底物降解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3.
建立玉米籽粒脱水模型是分析不同品种籽粒脱水特征、为产区筛选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重要理论工具。东北冷凉区是重要的早中熟玉米产区,该地区秋季降温快,霜期早,收获时籽粒成熟度差和含水率偏高是制约玉米机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2021-2022年对东北冷凉区典型的早中熟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3号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利用播期模拟不同气象条件对籽粒田间干燥过程的影响。采用全播期及部分播期等不同建模策略,构建品种籽粒脱水模型,分析不同策略下脱水模型的精度差异,探明快速构建品种脱水模型的方法。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建模策略构建的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3号的脱水模型,随着参与建模的播期数增加,模型参数和模拟精度无显著差异,模型参数变异性逐渐缩小。利用不同策略建立的模型在东北春玉米区3个站点检验,模型精度无明显差异。利用分期播种方式可构建稳健的品种模型,在年际间、区域间均具有稳定的预测精度,为评价玉米品种的机械粒收适宜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4.
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底物操作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连续流产氢的目标出发,采用在高导光性载体表面刻制微槽的方法,构造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完成了光合细菌的快速成膜并实现细胞固定化。用Box-Behnken的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对影响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连续流产氢性能的相关底物操作参数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实验。结果表明,对反应器产氢速率的单因素影响显著顺序依次为水力停留时间、初始pH值和初始底物浓度。对反应器产氢速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初始底物浓度和初始pH值。当初始底物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和初始pH值分别为54.3 mmol/L、21.5 h和7.1时,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速率达到最大值2.242 mmol/(L·h)。 相似文献
105.
106.
马铃薯加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与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为研究马铃薯干物质、淀粉等主要加工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和土壤类型的变异,选用6个马铃薯品种,在8个生态点进行试验,分析不同纬度、气候因子和土壤类型下马铃薯主要加工品质的变化规律。马铃薯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和粗蛋白的生态点(环境)、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均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在8个生态试验点,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试验点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最高、吉林省公主岭市试验点最低;还原糖和粗蛋白含量吉林省通榆县试验点最高、吉林省公主岭市试验点最低。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和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均达0.01水平显著,单株结薯数和产量的环境效应0.01水平显著。综上,马铃薯加工品质和产量性状受环境效应影响较大。试验结果对于高蛋白、高干物质和高淀粉马铃薯区域化种植和新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08.
针对云南省第一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未将海拔作为分等因素的情况且缺少县域尺度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研究,以陆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不同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陆良县水田、水浇地、旱地自然质量等均与海拔变化呈现线性相关关系,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2)海拔低于2 000m区域三者平均自然质量等均相对较高,为9.3~10.9等;海拔高于2 000m区域三者平均自然质量等均相对较低,为10.0~11.8等。因此,县域尺度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规律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农用地分等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喀斯特地区洼地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连续2年土壤水分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探讨了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质背景(纯灰岩与白云质灰岩)洼地剖面(0~90 cm)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洼地剖面土壤含水率总体较高,且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增长型;2009年和2010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为活跃层、次活跃层、相对稳定层,但均无速变层,不同地质背景的具体分层略有差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集中分布在浅层土壤层,相对稳定层较厚,对应着较差的水文调蓄功能,洼地土壤的水分调蓄功能可能会因其相对较深厚(80~100 cm)的土层而被高估。受降雨、蒸发及植物蒸腾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一年中可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3个阶段,而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和恢复,主要依靠强度适中、历时较长且雨量较大的降雨,微雨和暴雨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