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9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是中国重要的蔬菜害虫,但其DNA甲基化研究尚未见报道。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是研究DNA甲基化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酶切反应、连接、PCR扩增和引物筛选等条件优化,建立瓜实蝇MSAP反应体系,即:①20 μL酶切体系中加入10 U的限制性内切酶与600 ng基因组DNA,于37℃酶切反应过夜;②20 μL连接体系中加入T4 连接酶1 U,HpaⅡ-MspⅠ-adapter接头50 pmol,EcoR I-adapter接头5 pmol,并于16℃反应12 h;③连接产物稀释后进行PCR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再经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结果。通过该体系筛选出适用于瓜实蝇基因组DNA甲基化多态性研究的6对引物;瓜实蝇MSAP体系为瓜实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2.
小巢粉虱Paraleyrodes minei Iaccarino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并首先记录于叙利亚柑桔上的粉虱,目前已知分布于南美,并扩散到北美、欧洲、非洲和中国(香港和海南)。它的寄主植物较多,在未定名前已是美国加州柑桔的害虫。我们发现它在海南为害番荔枝和番石榴。本文提供了种类鉴别特征,各期的形态特征及生态图,并列出中国已知的16科20种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23.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16S rDNA文库构建技术,以及使用Wolbachia菌特异引物研究在不同寄主上取食繁殖的螺旋粉虱自然种群体内共生菌。结果显示,在不同寄主植物取食的新入侵螺旋粉虱体内共生菌均稳定存在有初级共生菌(Candidatus Portiera aleyrodidarum),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共生菌多样性较少;研究同时发现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螺旋粉虱个体间共生菌群落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一些螺旋粉虱个体内还生存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此外,研究还发现新入侵的螺旋粉虱体内尚未检测到Wolbachia菌。表明取食不同寄主的螺旋粉虱体内均稳定存在有共生菌,同时取食不同的寄主其共生菌群落也会发生变化;Wolbachia菌尚未在新入侵海南的螺旋粉虱中建立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木薯单爪螨的生态适应性机理,揭示其种群扩散蔓延机制。本研究开展了极端高温胁迫对木薯单爪螨各龄螨的存活率及几种保护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AsA-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42℃高温处理,木薯单爪螨各龄螨最多仅可存活66 h,不能进一步发育。PPO和CAT活性在幼螨体内显著下降,而在前若螨到成螨却显著升高,而尤以前若螨升高最高;与对照相比,AsA-POD活性在幼螨体内无变化,但在前若螨体内可升高达对照的3.286倍,到后若螨期升高至对照的1.923倍,成螨期无显著变化;各龄螨体内POD和SOD的活性均无显著变化。因此,说明PPO、CAT和AsA-POD活性变化可能在木薯单爪螨抵抗高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螺旋粉虱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结果显示,螺旋粉虱成虫消化系统由前肠、滤室、中肠、后肠、瓶形孔和一对唾液腺组成。前肠部分主要是食道;中肠包括胃和肠道;后肠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其中直肠前部有一段膨大的直肠囊;一对唾液腺并行分布在食管下神经节的两侧,呈肾形。消化道管壁从腔内向外依次由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等3层结构组成。PAS染色在中肠的胃和肠道中阳性反应最强烈,其次是食道,而在唾液腺和后肠中基本呈阴性;PAS染色阳性部位位于黏膜层,胃和肠道腔内内容物也有阳性反应,而食道腔内无阳性物质。AB染色在后肠中阳性反应最明显,其它部位均呈阴性;AB染色阳性部位位于黏膜层,而肠腔有絮状弱阳性物质。碱性磷酸酶在唾液腺和后肠染色呈阳性,位于整个唾液腺、后肠的黏膜层和肌层;而前肠和中肠染色呈弱阳性,位于黏膜层。  相似文献   
26.
在对螺旋粉虱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最佳发酵基质筛选的基础上,研究几个因素对固体发酵产孢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和正交设计(L943)进行组合基质筛选。结果表明,单因子分析法筛选出花生饼单一基质和花生饼+小米+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选取花生饼、小米、磷酸盐和稻壳作为4个组分因子;正交设计优化组合筛选出产孢量最高的组合为2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2.96×1010个/g,该菌固态发酵最适温度为30℃,发酵适宜时间为14 d,增长光照处理时间对蜡蚧轮枝菌产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交2号配方固体发酵基质用量最少,且固体发酵成本低,为蜡蚧轮枝菌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假蒟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卵的生物活性,为斜纹夜蛾高效低毒植物保护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假蒟为试验材料、斜纹夜蛾卵为试验对象,在室内采用索氏提取法抽提假蒟杀虫活性成分,测定假蒟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卵的生物活性.[结果]不同溶剂中,以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卵的触杀活性较高,其中,假蒟根石油醚提取物的活性最高,其校正卵死亡率为80.04%,其次是茎石油醚提取物,其校正卵死亡率为79.95%,再次是叶石油醚提取物,其校正卵死亡率为76.36%,3种提取物与对照均达显著差异水平,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在一定浸渍时间范围(10~30 s)内假蒟石油醚提取物对同一卵龄斜纹夜蛾卵的生物活性不受浸渍时间长短的影响,但卵龄越小杀卵率越高.假蒟根、茎、叶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24 h卵龄卵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7307%、1.6844%和1.9787%.[结论]假蒟的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卵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杀虫植物.  相似文献   
28.
不同寄主植物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11个不同寄主上的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进行系统发育研究,获得655bp的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的遗传距离在0~0.046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2。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木棉,遗传距离为0.046;杧果、荔枝、鳄梨、番荔枝、龙眼、咖啡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基于COⅠ构建的11种寄主上茶黄硬蓟马之间的系统发育MP树显示:杧果、荔枝、鳄梨、番荔枝、龙眼、咖啡、花生、茶树紧密的聚合在一起;辣椒、台湾相思、木棉各为一支。  相似文献   
29.
为明确温度、光周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光周期条件下观察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出蜂数、雌蜂寿命以及寄生率。结果表明:温度和光周期显著影响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在18~30℃之间,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及雌蜂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8℃时发育历期与雌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0.9 d和29.9 d,30℃时发育历期最短,为21.3 d,33℃时雌蜂寿命最短,为8.3 d;18~24℃之间,寄生率及出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时最高,分别为77.1%和38.7头;24~30℃之间,随温度升高日本食蚜小蜂的寄生率及出蜂数呈下降趋势。在光周期L 8 h∶D 16 h~L 16 h∶D 8 h范围内,当光周期为L 12 h∶D 12 h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2.1 d,出蜂数最高,为39.0头;当光周期为L 14 h∶D 10 h时,雌蜂寿命最长,为22.6 d,寄生率最高,为71.1%。表明温度24~27℃、光周期L 12 h∶D 12 h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和光周期条件。  相似文献   
30.
茧蜂标本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茧蜂标本总DNA的3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etyllrirn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效果最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用25个随机引物对蚜茧蜂亚科下的6种蚜茧蜂供试材料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分析,共得到159条带,各片段长度为200~3000bp。依据RAPD标记数据聚类分析,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与传统分类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