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67篇
  42篇
综合类   558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684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三个感染了不同病毒的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对脱毒效率及脱毒苗的成活率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不同病毒种类最适宜的脱毒技术方法。用茎尖剥离,热处理结合茎尖剥离技术和病毒唑结合茎尖剥离技术,设计不同的热处理周期和病毒唑浓度对材料进行脱毒处理,在计算植株的成活率及成苗率的基础上对其进ELISA检测法检测脱毒率。试验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方法中热处理加茎尖剥离和病毒唑加茎尖剥离的复合脱毒的方法在提高试管苗的脱毒率上有明显的优势,单一的茎尖剥离处理的茎尖成活率及脱毒率普遍较低。通过变温热处理加茎尖剥离处理中(5周)热处理时PVY, PLRV, PVS均可达到较高的脱毒。脱毒率最高为V病毒100%。病毒唑浓度为45mg/L时,通过病毒唑及茎尖剥离方法得到的PVY和PLRV的最高脱毒率为100%。PVS的最高脱毒率为92%(结论)。比起单一的茎尖剥离技术复合脱毒技术较有优势,在5周的热处理加茎尖剥离技术(只取一个叶原基的茎尖)处理适合PVS病毒的脱毒。变温热处理培养后茎尖剥离处理适于PVY病毒脱毒。试验中三种方法均适合脱去PLRV病毒。经过设计不同的热培养温度和化学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122.
为评估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测定了白足蚜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桃蚜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对种内干扰和分摊竞争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桃蚜的取食量和寄生量均随着蚜虫密度增加而增加,取食量和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白足蚜小蜂对桃蚜的理论最大取食量2.809头,瞬时攻击率0.218,处理时间0.023 d;白足蚜小蜂对3~4日龄桃蚜寄生量最大,为47.62头,寄生瞬时攻击率0.723,处理时间0.021 d.搜寻效应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与蚜虫密度呈负相关.白足蚜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种内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增加,单头寄生率相对下降,分摊竞争强度增大,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由功能反应、种内干扰等指标可见白足蚜小蜂对桃蚜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3.
为深入了解油用亚麻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以253份油用亚麻种质为研究对象,在3个环境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和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对其全生育天数、株高、工艺长度、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分枝数8个农艺性状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粗脂肪含量6个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66%~42.65%;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0%~30.14%。全生育天数在太仆寺旗表现最长,为112.51 d;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在集宁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5.94和0.55 g;果粒数和单株果数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多,分别为5.65和16.90;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在太仆寺旗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39.53%和53.45%;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在集宁地区最大,分别为16.41%和5.09%;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24.03%和8.31%。聚类分析表明,253份油用亚麻种质被划分为4个类群,相同地理来源的油用亚麻种质被聚到1个类群,为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为了解降水对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和草地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以1982—2015年间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植被指数、降水和草地类型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滞后系数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不同草原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的降水滞后性.结果表明:(1)草地年降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草甸草原(477.39 mm)、典型草原(391.52 mm)、荒漠草原(247.41 mm),草甸草原7月份降水量达到最大值,而荒漠草原8月份降水量达到最大.(2)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单峰变化规律,荒漠草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不显著,整个生长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波动不大;不同草原类型的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草甸草原(0.33)、典型草原(0.23)、荒漠草原(0.14).(3)生长季草原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降水显著相关,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不同月份滞后时间存在差异.9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滞后时间为2个月,5—8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滞后时间为1个月左右,4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滞后不明显.滞后月份降水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相关系数和显著相关面积占比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因此,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可以有效预测牧草的长势和干旱情况.  相似文献   
125.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发病,对奶牛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巨大.目前,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方法主要有抗生素疗法、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微生物疗法、免疫学疗法和激素疗法.主要根据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进行综述,并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以期为积极探寻该病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6.
1.试验目的 通过田间示范,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利用率等指标,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7.
温度、光照对白鲢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温对鱼类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大批量育苗所采取的工业化生产方法迫切需要确定环境因素的最适值。按照伊夫列夫(1958)的意见,最适温度及其他最适环境因素值,即是生物体生理活动最佳值。许多学者认为,仔鱼选择的温度正是其机体活  相似文献   
128.
同期发情及腹腔内窥镜输精技术在肉羊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改变肉羊产业的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达到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繁殖及非繁殖季节对内蒙古地区当地杂交羊进行了同期发情及腹腔内窥镜输精处理。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的发情率均在93%以上,差异不显著;对部分具有小尾寒羊血统的杂交羊同期发情处理后的第6天进行手术检查黄体,其排卵率分别为2.45个/只和1.68个/只。在受胎率方面,腹腔内窥镜输精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常规法人工授精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29.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细菌群落16SrDNA-PCR-DGGE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秸秆深翻还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嵌套式PCR和DGGE电泳技术对细菌16SrDNA V3~V5区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分析3个秸秆深翻处理下春玉米各生育期土壤细菌群落变化,探索高寒灌溉农区春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初步表明,秸秆还田处理细菌多样性高于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这种多样性同时受玉米生育期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影响。3个处理相同生育期DGGE条带数有明显的变化,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两年处理(SF-II)条带数最多,其次是玉米秸秆深翻还田1年处理(SF-I),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CK)最少;在成熟期,SF-II条带数为12,是CK处理的两倍。玉米全生育期一直存在数种优势菌群,但各时期细菌的种类不同,整体表现为随着玉米的生长细菌种类逐渐增加,成熟期减少。秸秆深翻还田能丰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玉米生长中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30.
为了研究根河流域38年间蒸散(ET)、潜在蒸散(PET)的年际、年内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格局,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蒸散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根河流域1980—2017年ET值、PET值整体呈增加趋势。(2)根河流域ET与PET的年内变化总体上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分布。(3)根河流域的ET值在空间上呈现流域上游高,中下游低的分布格局; PET值在空间上呈现西南>东北>东南的分布规律。(4)根河流域的生长期、完全冻结期、融冻期ET值均呈现增加趋势,始冻期ET值呈降低趋势,4个时期平均ET值差异性表现为生长期>融冻期>始冻期>完全冻结期。(5)根河流域多年ET值在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大小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沼泽地; 而PET的排序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沼泽地。(6)根河流域蒸散量与降水量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对根河流域的蒸散量变化及其冻融作用对当地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