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59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k 1822)]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田、沟渠、河流、湖泊等淡水区,对其向盐水区扩散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个体大小福寿螺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采用静水法测定了3种个体大小的福寿螺在盐胁迫(0g·L~(-1)、2.5g·L~(-1)、5.0g·L~(-1)、7.5 g·L~(-1)和10.0 g·L~(-1))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盐度、福寿螺个体大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福寿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3种个体大小福寿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在盐度2.5g·L~(-1)时达峰值,在盐度2.5~10.0 g·L~(-1)时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盐度0 g·L~(-1)(对照组)、2.5 g·L~(-1)、5.0 g·L~(-1)、7.5 g·L~(-1)和10.0g·L~(-1)处理下,福寿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软体部干重(在65℃烘干48 h)之间呈负相关,即福寿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高低均表现为小螺中螺大螺。福寿螺氧氮比(O/N)的范围为5.80~30.46,并在盐度为2.5g·L~(-1)时达峰值,之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其中,在盐度2.5~7.5g·L~(-1)处理下,3种不同大小福寿螺的O/N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福寿螺可短期或间歇性在盐度7.5 g·L~(-1)以下的盐水环境生存。  相似文献   
142.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3.
玉米株叶形态结构的可视化模拟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取2块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样方,并分别选取4株玉米,原位测定每株玉米每个叶片主脉上5个特征点的空间坐标,并应用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对玉米叶曲线进行描述,方程的系数根据实测数据由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然后,通过计算机和C语言程序对玉米株叶形态结构进行了可视化模拟。可视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4.
入侵植物马缨丹叶片挥发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入侵植物马缨丹叶片挥发物对伴生入侵种三叶鬼针草、伴生土著种鬼针草,以及萝卜、生菜2种农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缨丹叶片挥发物能够抑制4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浓度的马缨丹叶片挥发物均显著降低了4种植物的萌发势、萌发率、苗高和根长,且随着挥发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不断增强。但同一浓度的马缨丹叶片挥发物对4种植物的化感抑制程度不同,其对土著植物鬼针草以及萝卜、生菜2种农作物的化感抑制作用较强,而对伴生入侵种三叶鬼针草的化感抑制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45.
广东省典型地区福寿螺越冬后的种群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了解广东省不同地区福寿螺种群的越冬及其恢复状况,本研究在2010年3月底以前调查了广东省6个典型地区(汕头、韶关、肇庆、增城、茂名、湛江)三种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区福寿螺密度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福寿螺的密度差异显著,水渠最多,水田次之,旱地最少;不同地区之间水田和水渠中福寿螺密度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地区之间达显著水平;总体而言,汕头、肇庆、湛江、茂名、韶关、增城单位面积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依次增加;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可能是造成福寿螺在不同地区总体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福寿螺作为饲料,发展养殖业,能实现变废为宝;实施水旱轮作,能减少福寿螺的暴发危害。关键词 福寿螺 生物入侵 密度 调查  相似文献   
146.
在分析海南龙浩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明确了示范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提出了将示范园打造成为"城里人的体验中心、农村人的示范中心、青年人的科普教育中心、老年人的休闲度假中心"的功能定位,采用"以农养家,以家得乐,逐步拓展"的发展战略,将规划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和一条绿色牛态隔离带,形成了景观上错落有致、生产上"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结合与产销兼顾"的分布格局,并指明了各区的重点建设内容,同时对道路系统、服务设施、农田水利以及园区景观等进行了规划布局,提出了规划实施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7.
系统动力学模拟软件在种群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系统动态模拟软件STELLA引入到种群生态学研究中,分别以经典的描述与密度有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和描述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特点并阐述了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步骤,同时将模型的运行结果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STELLA系统动态模拟软件不仅是一个构造系统模型和模拟复杂系统动态关系或过程的得力工具,还可用于预测某特定的生态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行为和趋势,值得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8.
环境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品质的形成除受品种自身的遗传基因控制外,还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地域、海拔、气候、土壤、水分等方面综述了环境因子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9.
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多年来,我国在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其中,在理论研究层面,主要涉及鸭稻共作对稻田养分循环与能、物流特征的影响,对病虫害的防控和天敌害虫动态的影响,对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控,对水体环境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特征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水稻生长性状及水稻群体结构形态建成的影响,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对水稻品质、产量、综合效益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利用鸭稻共作控制福寿螺的效果与机制等领域,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在技术层面,主要开展了鸭稻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直播方式下鸭稻共作生产技术、免耕抛秧养鸭技术以及其他鸭稻共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包括鸭稻共作的生态效应与机制及其长期定位研究、鸭稻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研究,以及与全球变化和低碳农业发展的关联与接轨研究。  相似文献   
150.
为探究稻鱼共作系统对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值)、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设置9000(M1)、15 000(M2)和21 000尾/hm2(M3)稻田鱼放养密度,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叶片光合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均显著提高,且成熟期M1和M2处理的剑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NPQ均显著降低;抽穗期各处理SPAD值均比CK显著提高。与CK相比,各处理结实率均显著提高,实际产量均增加,田鱼产量表现为M2>M3>M1,但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叶片SPAD值、Fv/FoFv/Fm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qN和NPQ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稻鱼共作系统提高了光能转化效率,减少了光能热耗散,改善了水稻的光合特性,有利于稳定及提高水稻产量。本试验中稻田鱼15000尾/hm2为适宜的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