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高效氮素吸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土培盆栽试验下,采用3个氮素吸收效率(NAE)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五优244(低NAE)、R83—12(中NAE)和水源349(高NAE)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拔节期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高效氮索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源349总根长、根密度、根表面积和根干重极显著高于R83.12和五优244,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最大,为高效氮索吸收提供了条件。水源349具有较强的根系耗能、氧化还原力、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促进根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氮吸收和同化,提高了根系伤流强度及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积累量。逐步回归表明,拔节期较高的根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地上部氮含量是水稻氮索高效吸收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水稻氮素高效管理和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2.
以传统常规翻耕为对照,设置夏季深松和秋季深松两种深松整地处理,研究了机械深松对陇东旱塬区耕层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及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整地蓄水保墒效果明显,小麦深松处理耕层15~35 cm土壤含水量提高14.41%~17.13%,35 cm以上耕层土壤蓄水量增加77.91~92.94 m~3/hm~2,相当于多增加7.79~9.29 mm的降水;深松能打破土壤犁底板结层,使25~35 cm耕层土壤容重下降4.92%~5.74%,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入渗性能;深松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产量平均增加531.45 kg/hm~2,增产率10.46%;夏季深松效果好于秋季。  相似文献   
83.
作物高光效之管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程建峰  沈允钢 《作物学报》2010,36(8):1235-1247
光合作用提供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目前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已难以继续增加,若想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就必须提高生物量,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成为关键。作物高光效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广的概念,涉及作物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与众多学科相联系,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进展,结合从事作物生理、育种和栽培的实践,从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及关键调控位点、作物光能利用率、高光效作物的生理基础与形态特征和高光效作物的筛选与鉴定对"作物高光效"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的作物"高光效"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寻多花黑麦草种子高产的最佳施氮肥方式,为多花黑麦草种子生产的氮肥管理和精确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试验采用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研究不同氮肥配施方式对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与氮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配施处理下,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50 kg/hm2 (秋季)+100 kg/hm2 (早冬)+150 kg/hm2 (春季)的氮肥配施增产效果最好,种子产量为2523.6 kg/hm2。在施氮总量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在秋季、早冬和春季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种子产量;三叶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与相对种子产量的关系呈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是y=26.789x−52.937、y=64.652x−131.670、y=91.940x−146.610和 y=91.763x−23.254,决定系数分别为0.8824、0.7145、0.8543和0.7170,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秋季和春季施氮肥基础上,增加早冬氮肥的施用能提高多花黑麦草种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85.
粉葛是豆科葛属植物,其块根富含淀粉,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不同粉葛品种的淀粉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为揭示粉葛淀粉合成调控的相关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个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的赣葛1号(高淀粉含量,鲜葛根含淀粉20%,干葛根含淀粉35%)和赣葛2号(低淀粉含量,鲜葛根含淀粉14%,干葛根含淀粉25%)的叶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获得228 740 426条高质量测序数据,拼接组装成71 910条单基因,43 978条单基因获得蛋白序列而被注释(占61.12%),在Nr、KEGG、KOG和SwissProt四大数据库中均被注释的单基因有20 110条,其中差异表达基因4 267个。GO富集分析显示,上调和下调最多的基因富集在生物学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和细胞过程功能中。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路显著富集在前位的是核糖体、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的加工过程、氧化磷酸化、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差异表达基因中,赣葛1号中的上调(2 143个)和下调(2 124个)基因相差不大,|log2(FC)|>5.0的表达上调(593个)和下...  相似文献   
86.
对旱作条件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期根系的垂分布不同水稻的根系一般分布在0-40cm土层,陆稻根系一般分布在0-60cm土层,最深可达80cm,且水稻总根系分布较浅(0-30cm间占总量的87.02-96.67%,陆稻总根系分布较深(0-30cm间只占总量的61.42%-81.70%)。因此,陆稻具有深扎根性。(2)除比根长参数外,不令是同一垂直位置,还是整个根  相似文献   
87.
不同土壤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自创的“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潮 砂土、红壤土,水稻土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论何种土壤类型,根系分布一般在60cm左右,根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表面积,根重,根密度均随根系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根长,根重,根密度在25-30cm间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88.
土壤温度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自创的“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全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⑴根系总体积、根系总长、根系总干重随着人土深度的增加、生育期内土温的日益升高、全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明显减少(a〉b〉c),且随土温的日普升高、全生育肭土壤积温的减少而减慢;递减速度在0~15cm范围内,随曙的日益升高、全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加快(a〈b〈c),15~60cm间递减速度较平稳;⑵根系体  相似文献   
89.
以上海种植的小偃54和京411及其杂交后代稳定优选株系6号、7号和10号为材料,通过测定抽穗期剑叶的毫秒延迟发光(ms-DLE)和不同生育期倒数第1片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比叶重(SLW)、Fv/Fm、ATP含量和P700还原初始速率来分析其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为小麦育种选择中改善光合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小麦杂交优选后代6号株系的形态农艺性状近于小偃54,7号株系近于京411,10号株系的变异较大。不同基因型小麦及其杂交优选后代的光合特性与生育时期和衡量指标密切相关,Pn为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叶绿素含量为灌浆期>抽穗期>分蘖期>拔节期,ATP含量为灌浆期>拔节期>分蘖期>抽穗期,P700还原初始速率为灌浆期>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各生育期间的Fv/Fm无明显差异。小麦光合特性的超亲优势随生育时期而异,杂交优选后代10号株系的Pn和Chl在灌浆期有超亲优势,ATP含量在抽穗期有超亲优势,SLW和P700还原初始速率介于两亲本间。杂交优选后代株系10号聚合了Pn、Chl和ATP含量的超亲优势,其光合特性优于两亲本,而6号劣于两亲本,7号介于两亲本之间。  相似文献   
90.
地下水位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地下水位下生长的陆稻作了成熟期根系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下水位下生长的陆稻根系垂直分布深度无多大差别,均在0cm ̄60cm间;根长,根重,根体积,根密度、一般随根系垂直分布深度无多大差别,均在0cm ̄60cm间;根长,根重,根体积,根密度,一般随根系垂直分布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根系总量,各层分布量及各层分布量占总量百分比,均随处理水深增加而增加,且深根(30cm ̄60cm)的各参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