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为寻求最佳种植方式、提高普通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密度和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品种迪卡008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长、秃尖、行粒数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穗位高、穗粗、行数和产量呈上升趋势.株高、穗长和行粒数在宽窄行方式下有较好的生长表现;行数和百粒重在0.75 m+0.55 m宽窄行下表现最好;茎粗和穗粗以0.80 m+0.40 m种植方式为佳.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在4个不同生育时期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指数在3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品种迪卡008在密度为57000株/ha、行距为0.65 m+0.65 m的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9677.35 kg/ha.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介绍了桂单0810玉米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从前期苗期管理,中期施肥、中耕等以及后期病虫草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非洲土壤是地球上最贫瘠的土壤之一。以布隆迪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布隆迪的土壤形成条件、基本类型性质及改良利用进行论述,为决策者和布隆迪土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甜玉米冬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广西玉米主产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旋耕为对照,设置深松35 cm+免耕、深松35 cm+旋耕、深松25 cm+免耕、深松25 cm+旋耕和免耕6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深35 cm+旋耕和35cm+免耕的保墒效果最佳;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而深松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研究设定的6种耕作措施中,以深松35 cm+旋耕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7.
迪卡008是美国孟山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含有Suwan血脉的母本自交系H1087和含有Tuxpeno血缘的父本自交系T3621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中高秆、大苞中晚熟的玉米优良品种,具有高抗、广泛、高产稳产等优良特性。2005年开始引入广西,2006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近年来每年推广面积在16666.667~26666.667时,占广西年总种植面积的3.5%-5%,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正如火如荼开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活动,文章总结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情况,并集合具体的情况展开思考,认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应用要实现科学合理化综合组装配套,也要集中注意力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有效的技术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及玉米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常规旋耕和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效果为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常规旋耕免耕;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效果为深松-免耕常规旋耕深松-旋耕免耕;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效果为深松-免耕免耕常规旋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和免耕分别与深松旋耕和常规旋耕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深松-免耕较常规旋耕增产15.68%,产量高达6 829.73 kg/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密肥耦合对本地区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关系,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主推玉米品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试验,试验品种为正大619、玉美头105和玉美头168 ;设39000、46500、54000株/ha 3个种植密度,常规分次施用复合肥、一次性施用生物缓效肥及不施肥(对照)3种施肥模式,调查测定各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正大619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产量最高,玉美头168和玉美头105种植密度为46500株/ha产量最高;千粒重、穗粗、行粒数均随种植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各品种产量及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秃尖、穗粗、行粒数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常规分次施肥为获得高产的首选方式,缓效生物肥在玉米生育后期供肥不足。一次性施肥采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6500~54000株/ha,缓效生物肥施肥量为975 kg/ha,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时应选用抗倒伏品种,并注意增施有机肥底肥,防止后期脱肥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