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1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黄瓜白粉病为测试病害,对4种非有机溶剂型三唑类杀茵剂和1种乳油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使用量范围内,以相同剂量处理黄瓜后,5%己唑醇微乳剂、10%已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荆和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高于25%腈菌唑乳油.  相似文献   
32.
降雨侵蚀因子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为探讨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2006-2010年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侵蚀因子、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对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影响。设5°和10°两个坡度水平,以甘薯和谷子为供试作物,2006-2007年对照区为天然荒草地,2008-2010年为裸坡地。结果表明,甘薯地径流量和侵蚀量与降雨量(R)、最大30 min雨强(I_(30))、R×I(平均雨强)、R×I_(30)正相关显著(P0.05);裸坡地径流量与R、R×I_(30)正相关显著(P0.05),侵蚀量与I_(30)、R×I_(30)正相关显著(P0.05),与降雨量相关不显著(P0.05)。甘薯地和裸坡地的径流量和侵蚀量与平均降雨强度正相关均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主要影响径流量,最大30 min雨强主要影响侵蚀量。中、高雨强下,侵蚀量与径流量显著正相关(P0.01)。甘薯地径流量和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指数关系(P0.05)。5°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侵蚀量为甘薯地荒草地谷子地;10°坡耕地,荒草地侵蚀量总体最少。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地表径流降雨侵蚀力(R×I_(30))植被覆盖度。通过连续5 a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初步探明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为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3.
农村土地实行有序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业结构渊整,提高土地产出的有效手段,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现实课题和长远目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局组成专门的调研组,深入乡镇村组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我县土地流转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白伟 《新农村(黑龙江)》2011,(9):118-119,15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环节和基础核心。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具有神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县由工业大县向工农业并举的大县迈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分别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花生单作4个种植模式,开展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物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6~1.24,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和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间作中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接近,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明显下降。对根系研究发现,间作减少作物的细根生长,2M4P、4M4P处理的比根长(SRL)较单作玉米和花生分别下降了25%、23%和18%、12%,复合系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在0~40 cm土层中能够占到总土层的80%以上,间作作物的RSAD显著高于单作,表明作物根系在表层分布较为密集,间作影响了作物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相似文献   
36.
一、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为充分发挥地膜覆盖增产潜力,一般秋深耕16厘米左右,"三九"天镇压1次,播前浅耕踏墒,达到上虚下实无坷垃. 2、选择优种.膜侧垄淘种植大豆通常选用抗旱中熟的"晋遗21号"品种,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37.
文章阐述了在计算机环境下文献分类标引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结合多年图书馆实际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了所在馆中文图书分类标引不规范的现象和问题,并举例加以说明,提出了分类标引不规范的主要原因,就分类标引如何规范化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38.
对9%莎草净、240 g/L果尔乙氧氟草醚、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25%侨虎硝磺秀去津、250 g/L氟磺胺草醚、10.8%精喹禾灵6种除草剂在文冠果林园的除草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6.7 m 2喷施240 g/L果尔乙氧氟草醚50 mL、25%侨虎硝磺秀去津200 mL、250 g/L氟磺胺草醚100 mL、10.8%精喹禾灵40 mL对杂草地上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40 g/L果尔乙氧氟草醚50 mL、25%侨虎硝磺秀去津200 mL、250 g/L氟磺胺草醚100 mL对文冠果叶片有一定影响。250 g/L氟磺胺草醚100 mL+10.8%精喹禾灵40 mL对杂草的消除实现了全覆盖,但对文冠果的叶片影响较大。实际操作中,须注意避开树体喷施。  相似文献   
39.
评价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互作对不同行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19—2020年,利用长期定位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50:150 kg·hm-2、N300:300 kg·hm-2)处理和2种种植模式(玉米花生间作:IM、玉米单作:SM),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系统中不同行玉米竞争优势、土地当量比、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在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能力显著强于花生,但毗邻花生带的玉米行(IM1)与远离行(IM2)间无显著差异。玉米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土地生产力提高15%~23%,具有间作优势;而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竞争能力增强。间作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IM1产量较SM处理增幅为37.8%~65.3%,IM2较SM处理增幅26.4%~56.1%,2019年氮肥施用量为150 kg·hm-2时玉米土地当量比表现出边行效应。玉米产量变化趋势为N150>N300>N0。施氮可增加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间作通...  相似文献   
40.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明确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2006~2007年连续2年对三唑酮等4种三唑类杀茵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价.结果表明,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g/L粉唑醇悬浮荆、125g/L氟环唑悬浮剂和250g/L丙环唑乳油分别以167.25、93.75、101.25和124.5g/ha(有效成份,以下用g(a.i.)/ha表示)的用量处理时,对小麦条锈病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防效均达到75%以上,其中粉唑醇、氟环唑与丙环唑的防效明显高于三唑酮;与清水对照相比,4种药剂处理后都可以使小麦的产量提高,其中氟环唑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2年的增产率分别为12.31%和15.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