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1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林业   536篇
农学   337篇
基础科学   243篇
  264篇
综合类   2265篇
农作物   307篇
水产渔业   269篇
畜牧兽医   1318篇
园艺   410篇
植物保护   14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7篇
  1966年   6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7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中国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重要的种植模式,具有促进资源利用和提高产量优势,但对于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养分吸收积累的特性并不清楚.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马铃薯单作(CK)和马铃薯玉米2??2间作(T)两种种植模式,研究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大量元素积累、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马铃...  相似文献   
42.
2014—2016年,以‘黄冠’梨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从幼树期到结果初期梨树对春季施用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土壤残留与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幼树期(2014—2015年)梨树生长以中心干和粗根等树体骨干结构建立为主,生长量相对较小;进入结果初期(2016年)后树体生长表现为树体骨干结构建立为主,枝梢等营养器官生长与产量形成并存,生长量大幅增加。整个试验期间,树体贮藏器官的标记氮素吸收量较大,其中幼树期中心干吸收量最大,结果初期粗根吸收量最大。0~100 cm土层标记氮素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和施用年限增加逐渐降低,其中,施用标记氮素后第1年(2014年),土壤标记氮素残留量较高,残留率达63.61%,梨幼树对标记氮素利用率仅为3.25%。随后两年(2015—2016年)土壤残留量较低,树体对标记氮素利用率仅为0.51%和0.80%。试验结束时,幼树期到结果初期梨树对标记氮素的累计利用率为4.57%,土壤标记氮素残留量为20.34%,损失率达75.07%。  相似文献   
43.
甜樱桃的栽培管理不同于其它树种,如在日本东北各地,果实成熟期恰与梅雨期相遇,为防止雨水引起裂果,必须实施防雨设施管理,以保证果品质显.此外,甜樱桃从栽植到进入盛果期常常需要7~8年的时间,这样,防雨设备及果园一系列管理就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而目因品种成熟期有早有晚,使得采收期主要集中在1个月左右,这期间的果实采收等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甜樱桃又是劳动集约型的栽培树种.  相似文献   
44.
选用60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处理组设10个重复,每重复20只肉仔鸡,公母各半。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杂粕型日粮,将酶解蛋白以4%和6%水平添加到基础日粮中等比例替代豆粕,包括对照组总计3个日粮处理,即基础日粮组、4%酶解蛋白组和6%酶解蛋白组,3个处理分别对应饲喂3种日粮。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日粮中将酶解蛋白以4%、6%的水平等比例替代豆粕后,对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都不显著(P>0.05),但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呈上升趋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等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促进了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分泌,但效果不显著(P>0.05)。由此可以推断,酶解蛋白作为一种新型蛋白质饲料资源,具有与豆粕相当的生物学价值,值得在生产实践中大力推广应用,这对解决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5.
为探究肢体内外翻畸形(valgus-varus deformity,VVD)肉鸡腿部骨骼中矿物元素含量和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为无VVD肉鸡选育提供参考,本试验选用28、38日龄健康和患VVD腿病的哈伯德肉鸡,对其股骨、胫骨、跖骨进行钙、磷及灰分含量的测定.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钙含量,采用分光光...  相似文献   
46.
通过分析比较网络安全中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针对农资电子交易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常用认证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身份认证方式,并介绍了该认证方式的实现方法。该认证方式将静态口令、手机口令和数字证书三者相结合,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这种身份认证方式能够较好地保证电子交易的安全。  相似文献   
47.
基于约束Delaunay三角网法是从已有面状道路图层数据中自动获取道路中线的常用算法.根据此算法得到的岔路口处的道路中线需要进一步优化处理,三岔路口道路中线的优化处理为其中问题之一.提出了方位角夹角的概念和基于方位角夹角三岔路口道路中线的优化处理算法,根据三岔路口三条道路中线的方位角夹角的大小,求取岔路口中线交点,实现三岔路口的道路中线的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48.
以免耕和翻耕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的淋溶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免耕+不施肥(NT0)、翻耕+不施肥(CT0)、免耕+复合肥(NTC)和翻耕+复合肥(CTC)。结果表明,施磷肥显著提高稻田田面水以及渗漏水各形态磷浓度。施磷肥2d后田面水总磷(TP)浓度、颗粒态磷(PP)浓度和溶解磷(DP)浓度即达到最大值,此后由于水中颗粒或表土对田面水磷素的固定,磷素的淋失,水稻生长吸收及前期的稻田排水和灌水稀释,1周后迅速降低并趋于稳定;渗漏水TP浓度和溶解磷(RP)浓度在施磷肥2d后达到最大值,渗漏水TP浓度在施肥后一个半月达到最低值,而渗漏水RP浓度在施肥4d后就降低到最低值。处理NTC田面水TP、DP与PP显著高于处理CTC,而处理NT0与处理CT0之间无差异;与翻耕相比,免耕不影响渗漏水TP与RP浓度及磷下渗淋失。对田面水磷素及渗漏水磷素变化动态分析表明,施磷肥后的1周左右是控制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9.
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冷冻保存牙鲆胚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鱼类胚胎的冷冻保存中,需要抗冻剂有效地渗入胚胎,才能对胚胎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抗冻剂直接注射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内,以实现牙鲆胚胎的玻璃化低温冷冻保存.研究中,首先对抗冻剂种类进行了选择,将抗冻剂的毒性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乙二醇(EG)、甘油(Gly)、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MeOH)、1,2丙二醇(PG)、PM21(PG:MeOH=2:1);对胚胎发育时期和注射剂量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显示,注射600pL(1 pL=10-6mL)抗冻剂PM21后,牙鲆的心跳期胚胎成活率显著高于尾芽期胚胎(P<0.05),成活率为(64.04 2.05)%;对卵黄囊、卵膜与卵黄膜间隙作为注射部位进行了选择,发现采用卵黄囊内注射的胚胎成活率高于"五步平衡法",并显著高于通过卵黄膜间隙注射(P<0.05),其成活率为(44.24±7.88)%.结果表明,注射600pL 35%PM21至牙鲆心跳期胚胎卵黄囊内,平衡10min,然后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取得了68.2y.4%透明胚胎,能够对牙鲆胚胎提供很好的保护.说明显微注射方法可以成功地将抗冻剂注射入牙鲆胚胎,并在牙鲆胚胎的冷冻及胚胎的完整性方面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湖南典型双季稻田氨挥发对施氮量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选择湖南典型双季稻田为对象,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的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水平(早稻150 kg/hm2、晚稻180 kg/hm2)下,早稻氨挥发损失氮量占施氮量的39.8%,晚稻则达46.9%,双季稻平均氨挥发损失率达43.7%。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的NH+4-N浓度和 pH 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氨挥发是该区域稻田氮素损失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