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特异分子标记对郑麦583和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河南省品种比较试验、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及国家黄淮麦区品种比较试验的共630份小麦材料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测到549份材料含有RhtB1-b基因;592份材料含有RhtD1-b基因;513份材料含有Rht8基因;422份材料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169份材料仅含有2个矮秆基因,说明3个主要的矮秆基因在河南小麦育种过程中被聚合使用。此外,分析发现,矮秆基因Rht8与株高和每公顷穗数,以及千粒重具有显著相关性。郑麦583等小麦品种聚合了这3个矮秆基因,具有优良的丰产性,通过选择和利用矮秆基因对于培育具有丰产性优点的小麦品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2.
2017-2018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和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生产条件、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河南省小麦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提出2017-2018年度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品种布局和利用意见.介绍了部分适宜河南省生产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近两年新审定的小麦品种及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3.
谈2008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当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2008年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4.
优质强筋小麦豫麦47号的综合评价和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 ,随着我国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对面食制品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日增 ,因此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成为小麦生产的必然方向。我国各地不少育种单位从 2 0世纪 80年代起纷纷开展了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研究 ,于 90年代育出了一批适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优质新品种。但大多数优质品种存在明显缺陷 (产量性状较差或品质指标不够过硬 ) ,在生产上应用以后农民得不到好的收益 ,甚至比种植普通高产小麦品种效益还低 ,难以大面积推广。豫麦 47号的育成 ,基本上解决了优质…  相似文献   
65.
葡萄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和克隆‘藤稔’葡萄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VvKO)、GA2-氧化酶基因(VvGA2ox2和VvGA2ox4)、GA3β-羟化酶基因(VvGA3ox4)和GA20-氧化酶基因(VvGA20ox1)等5个重要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ORF序列,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方法】采用电子克隆方法克隆相关基因,构建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基因枪转化洋葱表皮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半定量和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各基因的时空表达。【结果】成功克隆了5个基因的完整ORF序列,对上述基因在葡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在组织器官间的表达有强弱差异。其中,VvGA2ox2主要在果实中表达,VvGA2ox4主要在叶片和果实中表达,而VvKO、VvGA3ox4和VvGA20ox1则在花、叶片和果实中均有一定的表达。VvKO、VvGA2ox2、VvGA2ox4和VvGA3ox4与GFP融合蛋白仅在核内产生绿色荧光;而VvGA20ox1与GFP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膜上均产生绿色荧光信号。【结论】克隆的5个基因与葡萄的花、果实以及营养器官的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4个基因仅呈现出细胞核内作用的特点,而VvGA20ox1则表现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膜定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6.
从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发展趋势谈品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品种产权单位通过品种权保护得到了以前难以得到的利益回报,申请品种权保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品种在审定之前就已取得了品种权,品种审定后,拥有品种权的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可以利用拥有的品种权进行该品种市场管理和有  相似文献   
67.
利用EST序列鉴定葡萄应答外源赤霉素的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利用NCBI上大量的葡萄(Vitis viniferaL.)EST序列进行葡萄应答外源赤霉素基因的信息挖掘,通过本地化Blast、Blast2go等工具以及其他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对NCBI上经过赤霉素(gibberellins,GA)诱导后的葡萄EST序列进行处理,获得了45条仅在赤霉素处理后表达的无冗余EST序列。Blastx注释结果显示,45条序列中有25条序列注释为假定蛋白或未知蛋白(约占55.6%),14条序列无注释信息(约占31.1%),6条序列(13.1%)注释有推定功能,其中包括整合酶蛋白(EE077049)、SPX结构域基因1(EE085000)、丝氨酸羧肽酶类44蛋白(EE091188)、CHY1(EE092187)、假尿苷合酶/转运蛋白(EE106096)、钾离子通道蛋白(EE108944)。Blast2go分析显示,共有29条序列通过基因本体论(GO)注释180个GO号,分属于分子功能(molecula rfunction)、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三大类的不同水平。初步推断,在外源赤霉素对葡萄进行处理后,应答基因主要具有结合活性(46.34%)和催化活性(39.02%)两方面的分子功能。其作用空间分布为整个细胞(44.68%)或者细胞器(40.43%)中,并且主要通过参与细胞生理过程(28.57%)和代谢过程(25.71%)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完成整个应答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赤霉素处理后导致葡萄的基因表达情况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68.
河南省第六次小麦品种更换的标志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种植作物良种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国内外资料表明,提高小麦单产品种的作用约占30~40%,甚至更高。随着生产的发展,及时科学地进行小麦品种更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和品种黄金时期的增产潜力,夺取更大丰收。河南省小麦平均亩产由50年代的不足50kg,上升到90年代的250kg,亩产翻了两番多。有力的证明了小麦品种更换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并充分显示了良种增产的巨大作用。每次小麦品种更换,不仅提高了小麦单产,而且带动了综合增产技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2003—2004年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虽然前期播种比较晚,但由于底墒足,冬季温度偏暖,中后期温光适宜,病害轻,小麦生产获得了大丰收。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豫麦18号、郑麦9023、豫麦34号、豫麦49号、豫麦70号、豫麦69号、新麦11号、新麦13号、周麦16号、淮麦20号、皖麦19号等均表现比较优异,下年度可继续应用,但要根据播期早晚和病虫害发生特点等因素,注意良种良法配套,合理利用。现根据近两年国家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推荐几个表现优异的苗头新品种。1.偃展4110品种来源: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选育。已经获得国家新…  相似文献   
70.
该文利用1980~1992年全国黄推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区试资料,分析了“六五”和“七五”黄推南片麦区育成品种特点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根据该区的生态条件、生产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综合条件,提出大面积(亩产350~450公斤)生产条件下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有种目标.并在选育广泛适应性品种的方法和途径上,与育种者商榷。黄淮南片麦区是全国的第一大产麦区,孩区横跨豫(中北)、皖(北)、苏(北)、陕(关中)四省,生态、土壤、气侯等条件复杂,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比较严格。1980年以来,该区各育种单位开展了联合攻关,培育出很多小麦新品种,!980~1992年仅黄淮南片冬、春水两组区试就鉴定了96个品种,其中有25个经国家或豫、皖、苏、陕等省审定,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对该区小麦单产和总产的不断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了解核区小麦品种选育和利用特点及大面积生态环境对小麦品种的要求,将有助于确定今后育种目标和选育模式,培育出适于该区大面积广泛利用的突破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