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4篇
  47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0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庆是重盐碱地区,土壤质地差,大多数植物生长困难。利用粉煤粉的弱酸性中和土壤中的碱,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实践证明,粉煤灰改良盐碱土达到了非盐碱指标,绿化效果明显,植树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为克隆并分析小鼠催乳素释放肽基因,从小鼠下丘脑提取总RNA,进行RT-PCR,PCR产物与pMD-19T连接后转化E.coli DH5α,检测阳性克隆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得序列与大鼠催乳素释放肽编码区序列的相似指数为86.3%。克隆所得序列为小鼠催乳素释放肽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3.
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孙家红壤小流域的典型红壤区随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林地(F)、花生旱地(PU)、新稻田(NP,<30 a)和老稻田(OP,> 200 a),在0~40 cm深度每隔5 cm采集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 P)、磷素活化系数(PAC)及有机磷(Po)、无机磷(Pi)与各组分磷的深度变化,探讨了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SOM)对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孙家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红壤TP含量大小依次为:老稻田>新稻田>林地>花生旱地;除林地外,花生旱地与稻田土壤TP、Bray P、Pi和Po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稻田土壤Po含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显著高于林地和花生旱地。花生旱地与稻田0~20 cm土壤中极有效磷(EAP)、中等有效磷(MAP)及EAP、MAP中的无机磷与有机磷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林地土壤。林地转为旱地和稻田,尤其是长期植稻可以促进土壤非有效磷(NAP)向利于作物吸收的EAP与MAP转化,因而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相关分析表明,随着SOM累积量的增加,四种利用方式红壤中EAP、MAP含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长期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探讨了微团聚体的粒级组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未能显著改变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比例的分布格局,即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05 mm)0.01~0.005 mm,其中优势粒径0.25~0.0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为44.3%~50.0%。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特征微团聚体比例,增大分形维数,且随着0.05 mm粒级微团聚体数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均显著增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0.005 mm)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1~0.005 mm,其中0.25~0.05mm与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受施肥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总量与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0.25~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为55.4%,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微团聚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旨在研究FcRa在仔猪胃肠道的表达分布及不同日龄间的表达变化。【方法】以大白争长白二元杂交仔猪作为研究对象,分布采集从出生至断奶后共12个日龄仔猪胃肠道组织。应用RT-PCR方法检测FcRa mRNA表达并进行表达量的相对分析。【结果】①FcRa在仔猪胃肠道各段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十二指肠后段和空肠前段表达量最高,在结肠和胃内表达最低。②在十二指肠争空肠段,仔猪从一出生就有较高水平的FcRa转录,吮乳后至出生后1d达到峰值,随后略有下降但前4d差异不显著(P〉0.05);自7d起FcRamRNA转录水平明显降低(P〈0.05),至断奶时降到最低。③在回肠段,FcRa表达水平较十二指肠和空肠段低,从出生至断奶前(21d)表达量变化不明显。断奶后有显著下降(P〈0.05)。④胃与结肠部位FcRa的表达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仔猪不同组织中FcRa在十二指肠后段和空肠前段的表达水平最高,提示仔猪十二指肠、空肠是FcRa转运初乳中IgG的主要部位。仔猪肠道FcRa的表达量变化与初乳及乳汁中IgG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证明了FcRa在肠道转运IgG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提高土壤抗蚀性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抗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提高土壤抗蚀性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土壤胶体的含量和质量 ;改良土壤结构;采用少耕法 和免耕法耕作;采用秸秆、砂石、作物残茬、 地膜、青草等覆盖耕作法;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  相似文献   
17.
有机酸对红壤磷素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供磷水平的旱地红壤为材料,探讨了柠檬酸、酒石酸和草酸对红壤磷素吸附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有机酸培育后的红壤磷的吸附曲线与Langmuir方程吻合性很好,相关系数可达0.949~0.999。有机酸可使磷的吸附曲线类型发生转变,柠檬酸可使土壤磷的吸附等温线由第Ⅱ类型转化为第Ⅲ类型,酒石酸可改变CK与NPK处理的吸附类型,而草酸没有影响。柠檬酸可使土壤的Xm降低30%~75.3%,以PM处理中的降低程度最大。酒石酸和草酸却在不同程度上使土壤的Xm增大,二者可使Xm分别增加0.8~2.3倍和0.1~0.3倍。三种有机酸均可减小平衡常数K值,提高土壤磷素的吸附饱和度,对磷素吸附特征值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柠檬酸>酒石酸>草酸。在磷素利用率低的红壤中,增施有机肥或配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稻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CH4和CO2累积排放量的影响过程与机制,本研究以稻田红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按土壤质量的1%等碳添加量设置对照(CK)、稻秆(RS)及300、400℃和500℃下制备的稻秆生物炭(RSB300、RSB400、RSB500)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稻秆及稻秆生物炭添加0、30 d与120 d时,稻田红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碳(TOC)、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fcPOC)、游离态细颗粒有机碳(f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游离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fMOC)及闭蓄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oMOC)的变化差异,并探讨了稻田红壤CH4和CO2累积排放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稻秆生物炭添加后稻田红壤中DOC、TOC、fcPOC、ffPOC、oPOC和fMOC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oPOC与oMOC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fcPOC与fMOC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的稻田红壤中CH4和CO2的累积排放量均显著且持续增加;RSB各处理的稻田红壤中CO2的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只有RSB300和RSB400处理的稻田红壤中CH4的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且在培养120 d时分别增加了188.5%和32.7%(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添加稻秆及稻秆生物炭的稻田红壤中CH4和CO2累积排放量虽与DOC、ffPOC和fcPO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其中DOC和fcPOC含量起主导作用(P<0.01)。研究表明,添加稻秆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红壤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稳定性,且500℃热解制备的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稻田红壤中CH4、CO2累积排放量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优质高产棉花杂交种中棉所10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中棉所10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以及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BC_7F_2纤维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纤维品质优异的新材料。以1套陆海染色体片断代换系为材料,对BC7F2高代回交群体的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表性数据进行评价及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各性状的平均值接近于轮回亲本‘中棉所36’,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超轮回亲本比例为30.25%,断裂比强度超轮回亲本比例为71.25%,衣分超轮回亲本比例为29.38%。总体上单铃重与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单铃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从中筛选出部分纤维品质突出的单株,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高于30.00 mm,断裂比强度高于31.00 cN/t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