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7篇
农学   6篇
  82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地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价值,系统地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的研究内容和常用的价值化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初步进展,提出了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对我国生态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支持下研究了盘锦市1988-2005年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程度,阐明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工矿居住用地增加了0.55万hm2;同时耕地增加了7.21万hm2,但这主要是以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急剧减少为代价,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草地和林地的动态指数变化最大,动态度指数分别达到-5.62%和-5.42%;盘锦市土地利_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45.51提高到2005年的29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1,92.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3.
分布于中国北方的红土是古红土,关于古红土的土壤分类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始终存在问题.尽管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北方古红土的分类地位问题.北方古红土分类混乱的原因有三:第一,北方古红土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第二,北方古红土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大量详细的研究资料做支撑;第三,关于北方古红土的分类,在分类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剖析北方古红土的特性,借鉴国外研究思路和成果,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应当在适当的分类级别(土类一级)中增加古土壤土类,以反映在性质上与现代成土环境明显不一致的土壤;建立有关北方古红土定量化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根据北方古红土本身的性状差异,将其在不同土纲中得到体现,而不能简单地把北方古红土笼统地归在新成土土纲中.  相似文献   
84.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出苗适宜墒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质地土壤、不同底墒(即初始含水量,下同)、不同底墒增加量下玉米的出苗率,分别就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种质地给出了底墒、底墒增加量和出苗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方程计算得出三种质地土壤在不同底墒的条件下,达到80%的出苗率所需的底墒增加量。  相似文献   
85.
保护东北黑土地对于构建我国耕地保护新格局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下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内涵解析基础上,利用2017 ~ 2019年在省域、县域和村域三个层面获取到的东北黑土地典型区域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地耕地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建设占用是最大威胁。质量退化现象严重,有机质补充缺乏是主要表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水蚀风蚀是主要风险;其现实障碍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心口不一”、农户“有心无力”和部门间“缺乏有效统筹协调”三大逻辑本体。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应该从设立黑土资源保护区、建立耕地保护区域间补偿机制、加强耕地保护执法执政与督察等方面激发地方政府转变用地方式的能动性,实现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的数量管控。从探索对耕地保护的农户给予直接经济补偿、完善耕地保护性耕作和生态保育补贴政策、建立土壤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等方面调动农户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积极性,实现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的质量管理。从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统筹协调各类建设项目和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协作体系等方面提高部门间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实现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的生态管护。  相似文献   
86.
基于煤矸石山复垦的生态和环境目标的综合考虑,提出在表层合适深度设置膨胀性阻水层的设想,并进行室内积水条件下煤矸石柱体水分入渗模拟试验。试验表明,各试验处理效果显著,各处理阻水层开始阻水时间均为3min,入渗水量随着阻水剂用量的增加大幅减少,稳渗时间随阻水剂用量增加及颗粒增大而增加;对照处理在15min达到稳定入渗,稳渗率4.7mm/min;阻水剂用量0.4,0.8,1.2g的处理分别在17,22,25min达到稳定入渗,稳渗率分别为3.5,1.1,0.4mm/min;小颗粒、中颗粒和大颗粒阻水剂(0.8g)的处理分别在17,19,22min达到稳定入渗,稳渗率分别为3.8,2.5,1.1mm/min。试验煤矸石样品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柱状30min淋滤试验水样中Cd、Pb浓度较高,略高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质量1类标准。研究表明,设置膨胀性阻水层对柱体入渗过程影响显著,可以有效控制煤矸石山地表产流和入渗的比例,达到既满足植物需水又避免雨水深层淋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
辽宁朝阳地区第四纪古红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弄清北方古红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对辽宁朝阳地区分布的第四纪古红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将古红土看做成土母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的原则和方法,讨论了供试古红土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进行了分类检索;又从古红土本身的发生学特征出发,讨论了各古红土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进行了分类检索。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还不能给古红土一个合适的位置,要解决古红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问题,首要任务是建立关于古土壤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8.
应对新一轮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成果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和准确的耕地等别评价成果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探讨有效的耕地等别成果质量核查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新一轮耕地等别更新评价为背景,以辽宁省农用地等别成果为核查对象,通过对73个土壤剖面点取样分析,以农用地分等技术为指导,检验不同分等指标区耕地等别成果质量,探讨耕地等别评价成果产生差异根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样点等别检验结果差异较大,不一致率为72.60%,等别差异集中在1~2个等别,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同时本研究提出评价单元尺度、基础数据准确度以及管理部门和组织人员的专业素质是耕地等别评价结果差异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新一轮耕地等别更新评价中要考虑基础数据资料的现势性,重点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等单元和等值区数据,并选择有良好专业背景的作业队伍。  相似文献   
89.
从分析中国北方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出了这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文化根源—“重农轻牧”思想。并指出“重农轻牧”思想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通过影响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导向、民众的思想意识以及土地利用行为而导致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90.
在兼顾土壤类型与样点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性的前提下,采集了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县(吉林省公主岭、黑龙江省的海伦县和北安县)的黑土样点190个。采用元素分析仪法对不同地区的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硫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常规法对其全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黑土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硫和 全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公主岭地区各项指标均低于北安地区,海伦地区居中,表现出随纬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同地区黑土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开垦年限增长而降低,全硫和全磷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由于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硫和全磷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可用黑土中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