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放线菌D01对马铃薯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琴  王生荣 《草业学报》2014,23(5):365-369
采用PDA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等方法,研究了放线菌D01对马铃薯干腐病菌、马铃薯黑痣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早疫病菌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放线菌D01对4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发酵液抑菌率均在70%以上;经放线菌处理后,病原真菌的基内菌丝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畸变;放线菌D01对供试靶标真菌均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中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持续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2.
甘肃苜蓿斑点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婷  王生荣 《草地学报》2010,18(3):372-377
近年来甘肃省苜蓿(Medicago stativa L.)发生一种叶部病害—-斑点病,严重地降低了苜蓿的产量和饲用价值。为了有效地控制该病害对苜蓿的危害,在室内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苜蓿斑点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 Keissler),该病原菌能很好地利用麦芽糖、蔗糖、甘氨酸;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0-7.0,最适宜的RH为98%以上,最适培养基为5%AL和PSA。在上述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快,菌丝茂盛,产孢量大,孢子萌发率高。  相似文献   
83.
调查采集和报道了自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的蘑菇科真菌21种。其中,粗柄蘑菇(Agaricus spissicaulis)、赭鳞蘑菇(A.subrufescens)、球基蘑菇(A.abruptibulbus)、褐缘鳞蘑菇(A.squamuliferus)、短柄蘑菇(A.ingratus)、赭褐蘑菇(A.langei)、紫褐蘑菇(A.rubellus)、污白蘑菇(A.excellens)、橙黄蘑菇(A.perrarus)、菌索蘑菇(A.lamnipes)、细环柄菇(Lepiota clypeolaria)等11种为甘肃省新纪录种。对其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及在草地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4.
白黄笋顶孢霉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株从马铃薯干腐病罹病薯块上分离得到的砖红色轮枝菌状真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分子鉴定、生物学特征分析及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白黄笋顶孢霉(Acrostalagmus luteo-albus),最适生长温度20~25℃,最适pH值为6.该菌对马铃薯块没有致病性,对硫色镰刀菌、草莓鲜壳孢、西瓜壳二孢、立枯丝核菌、茄链格孢、嗜果刀孢及芸薹生链格孢有明显的抑菌或溶菌作用.  相似文献   
85.
张蓉  王生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879-7880
[目的]探索蒲公英锈病的发生规律,寻求最佳的病害防治措施。[方法]对甘南玛曲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的蒲公英锈病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对其病害症状进行描述,对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冬孢子的形态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表面超微结构拍照。[结果]蒲公英锈病的病原菌为山柳菊柄锈菌,冬孢子双胞,表面光滑。地形对蒲公英感病率有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蒲公英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明显降低趋势。海拔每升高100m,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平均降低17.6%和16.2%。较高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可以促进蒲公英锈病的发生与蔓延。[结论]该研究为蒲公英病害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民勤沙生植物园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生植物是分布在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植物种类。通过调查。描述了发生在民勤沙生植物园内14种沙生植物上的16种真菌病害,并对其症状,病原及寄主名称进行了简述,为防治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天祝高寒草原草地植物黑粉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2-2007年调查研究了甘肃天祝高寒草地植物黑粉病,报道了草本植物上6种新的黑粉病,分别是直立黄芪黑粉病、苔草黑穗病、嵩草黑穗病、棘豆黑粉病、乌头黑粉病及白草黑穗病。对每个病害发生的症状、病原形态及分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8.
保水剂对双孢蘑菇节水增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双孢蘑菇覆土材料中分别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保水剂对双孢蘑菇(AS2796)进行覆土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Ⅱ号在覆土材料中占土壤重0.25%水平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增产效果显著,与CK相比,平均增产5.896kg/m2,增产率为66.44%,且对双孢蘑菇浇水量的减少效果明显,比对照减少用水22.91L/m2,减少36.37%,表明保水剂不仅可以减少双孢蘑菇生产中的用水量,还可以提高双孢蘑菇的产量。  相似文献   
89.
1986年~1990年从我省主要春小麦产区的酒泉、张掖、武威、兰州、临夏、白银、定西等地采集小麦根病标本2000余份,经室内常规分离和选择性分离,并经致病性测定表明:引起我省春麦区小麦根病的病原有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生离蠕孢(Bipolaris tritici-col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等。其中根腐离蠕孢和全蚀病菌为主要病原,它们出现频率高且致病力强。本文还对各种病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致病菌的主要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0.
为明确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arminea的致病力分化、r DNA-ITS序列特征及变异,采用"三明治"法测定甘肃省大麦条纹菌的致病力,通过r DNA-ITS序列分析菌株间变异类型,并对菌株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3株大麦条纹病菌,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2.60~7.93 cm,其中菌株TB生长速度最快,菌株JT生长速度最慢,强、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为2、21和20株;43株菌的核糖体DNA-ITS序列与麦类核腔菌菌株SMCD2015同源性在99%以上;在9个菌株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共17种变异类型;8个ISSR标记从43个菌株中扩增出41条带,平均每个标记5.13条带,90.24%片段具有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为0.44~1.00,平均值为0.71,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类群。表明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存在致病力分化,菌株核糖体DNA-ITS序列变异丰富,且菌株间遗传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