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5篇
  11篇
综合类   140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了了解根灌条件下沙地土壤水分消长变化特征,采用直插式根灌技术,对人工种植1 a的梭梭进行灌溉试验.对20~1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采用TDR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器,进行24 h的连续观测.土壤水分增长与消退特征:土壤水分增长,分为2个阶段,其一,在始灌后的6 h内,为土壤水分快速增加阶段,快增速率为每小时55.36%;其二,在土壤水分缓慢增加阶段,缓增速率为每小时0.57%,仅是快增速率的1.03%.土壤水分消退,分为2个阶段,其一,在停灌后的6~8 h,为土壤水分快速消退阶段,消退速率为每小时7.58%;其二,在土壤水分缓慢消退阶段,消退速率为每小时0.58%,消退周期为5 d;土壤水分消退的最低阈值为1.45%;在沙坡头区,土壤含水量在1.45%~4.00%,对人工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消退过程,采用幂函数方程拟合,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对于浅表层20 cm深的土壤含水量,根灌比地面滴灌要高出170%,有效含水量的持有时间,根灌是地面滴灌的12倍,根灌比地面滴灌具有更好的土壤水分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302.
3~30日龄滩羊羔羊能量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滩羊羔羊的能量需要,为制定滩羊饲养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日龄滩羊羔羊30只,1~15日龄全母乳喂养,每日定时哺乳5次;16~30日龄,每日定时哺乳4次,并补饲。测定羔羊每日哺乳量和饲补饲料采食量,估算羔羊每日能量摄入量,建立能量摄入量与日增质量(ADG)、代谢体质量(W0.75)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利用建立的回归方程,估算得到不同体质量、不同日增质量水平下消化能(DE)、代谢能(ME)的营养需要量。【结论】滩羊独特的品种特征和主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决定了其能量需要量相对较其他品种大,尤其是维持需要的能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03.
绵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羊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晚冬和早春两季,发病率高,各种羊龄和不同品种的羊只均可发生。三角城场在2003年4月初某牧户羊群中发生了该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04.
合理的冠层结构能够保障作物群体生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喷施化学调控物质是塑造作物冠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化控时期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分别在60,000株hm–2 (D1)和90,000株hm–2(D2) 2个种植密度下,设置3个化控处理(化控剂为乙烯利复配剂), T10 (十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T15 (十五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CK (喷施清水作对照),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下的不同时期化控处理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了冠层结构改变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密度下,化控处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在D2密度下, T15较CK两年平均增产7.3%,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6%和3.6%, T10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降低。T15处理吐丝期上部叶夹角降低17.5%,十四至十七叶位的叶面积减小,使穗位层光能截获率增加11.5%,在乳熟期净光合速率(Pn)仍能维持较高,完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51...  相似文献   
305.
复合酸化剂在断奶仔猪日粮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化剂在调节仔猪机体代谢和营养保健方面有显著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酸化剂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有机酸到无机酸,从单一酸到复合酸,生产工艺也逐渐改善。文章主要综述了复合酸化剂发展概况、种类、在断奶仔猪生产中应用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6.
大米加工副产品大米粉长期以来被添加到米糠中利用,显著降低了其利用率.本试验用三头施以回直肠吻合术猪,采用单因子设计,以大米粉为半纯合日粮,无氮日粮由醋酸纤维素提供粗纤维来测定内源值,测定了大米粉的猪回肠末端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大米粉的回肠末端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的平均值为76.20%,真消化率的平均值为85.86%.这些数据可为我国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库提供参考,并且可作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日粮时的依据.  相似文献   
307.
以番茄为材料,根据ABA合成关键酶编码基因NCED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番茄果实中克隆了2个NCED基因片段,Le NCED1和Le NCED2。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一步建立了‘嘉宝’番茄Le NCED1基因的RNAi再生和转化体系,并研究影响番茄遗传转化的4个因素外植体类型、预培养时间、激素组合、农杆菌侵染时间。结果表明:番茄子叶预培养2 d,用农杆菌LBA4404侵染5 min后,避光共培养2 d,在加入1mg/L 6-BA+0.05 mg/LIAA+5 mg/L潮霉素的MS培养基上可以诱导出芽,转入添加0.1 mg/LIAA+7 mg/L潮霉素的1/2 MS培养基上可以使芽生根。本实验共获得26株抗性植株。GUS染色证明,有9株抗性植株成功转入含有NCED基因RNAi载体的T-DNA,为深入了解ABA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机理提供了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308.
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高纬度黑土区春玉米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对促进粮食增产和降低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位于黑土区的大田定位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计数方法,在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和3个氮素用量(纯N:12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农田土壤CO2、N2O和CH4综合温室效应与排放强度,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时,高氮用量处理春玉米产量最高;秸秆还田后,中等氮用量处理(240 kg·hm~(-2))春玉米产量最高,且与无秸秆还田的高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无秸秆还田时,随施氮量增加,CO2、N2O和CH4排放量均显著提高,综合温室效应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强度显著增加(P0.05);增施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增加了CO2和N2O的排放量,而土壤CH4的碳汇功能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强度未显著提高(P0.05)。无秸秆还田,增施氮肥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但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而秸秆还田使得增施氮肥引起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的幅度加大但土壤脲酶活性提高的幅度变小。因此,秸秆还田后配合中等用量氮处理(24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且能够抑制单纯增施氮肥对综合温室效应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促进作用,推荐在生产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09.
对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水资源具有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的特点。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紧张和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严格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建设、进行生态恢复及杜绝水体污染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荒漠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10.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其中,FP模式的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对氮素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0.5%、6.0%、4.4%和2.5%,HH模式分别为19.7%、7.7%、4.7%和4.5%,SH模式分别为25.4%、8.3%、6.5%和4.5%。【结论】技术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模式中的优先序不同,不同管理水平下产量差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技术因子间具有协同效应。当前农户水平下氮素管理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居首位,高产水平下种植密度和土壤耕作对产量贡献较大,而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素效率差异主要取决于氮肥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