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88篇
综合类   13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51.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绒毛专业委员会贾兴国、郝晓娜报道.为了促进提高绒毛经营者理论素质.推动绒毛业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实现绒毛业在新时期的兴旺繁荣,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绒毛专业委员会决定开展绒毛业论文(包括调查报告)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252.
芹菜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供钾能力的土壤上芹菜施钾肥的田间试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层速效K含量低的土壤上,芹菜N、P、K配合施用比N、P配合施用增产23.64%。芹菜产量随K素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单位K素增产效果则随K素用量增加而递减。经回归统计分析,K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119.95kg/hm~2时,芹菜理论产量为90.17t/hm~2,收入5.41×10~4元/hm~2,K肥成本299.87元/hm~2,收益5.38×10~4元/hm~2;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土壤速效K含量114.38mg/kg时,每公斤K_2O增产芹菜产品104.17kg;而土壤速效K含量167.45mg/kg时,每公斤K_2O增产芹菜产品30.42kg。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经LSR检验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53.
菠菜不同器官硝态氮与钾素的含量及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采自不同地区的 8种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 ,研究菠菜不同器官硝态氮与钾素的含量及关系。结果表明 ,菠菜体内的硝态氮和钾素含量因器官而异 ,且两者在不同器官的分布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即叶片的钾素含量最高 ,根次之 ,叶柄最低 ;硝态氮含量的分布以叶柄最高 ,根次之 ,叶片最低。在每千克土施氮 0 .15和 0 .30 g时 ,菠菜各器官硝态氮和钾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398和 - 0 .493,说明钾素含量高的器官 ,硝态氮还原转化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54.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数据建立4种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算法结合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参数优化后,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0.77%、92.31%、89.23%、95.38%。结果表明,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种数据识别技术。采用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支持向量机产地鉴别模型,能够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进行准确、有效的区分,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5.
过量施氮对旱地土壤碳、氮及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过量施氮会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的组成与数量,进而改变土壤供氮能力,但关于西北旱地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的研究尚缺乏。本文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氮肥水平特别是过量施氮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探讨长期过量施氮对土壤有机碳、氮及供氮能力的影响。【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在施磷(P2O5)100kg/hm2的基础上,设5个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N 0、80、160、240、320 kg/hm2。重复4次,小区面积40 m2,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种植冬小麦品种为小堰22。本文选取其中3处理,以不施氮为对照(N0)、施氮量N 160 kg/hm2为正常施氮(N160),施氮量N 320 kg/hm2为过量施氮(N320),分别于2012年6月小麦收获后和10月下季小麦播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过量施氮导致下季小麦播前0—30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平均由对照的2.8 mg/kg增加到15.5 mg/kg;同时,0—60 cm和0—3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由对照的47.2和108.9 kg/hm2增加到76.5和727.7 kg/hm2。过量施氮也增加了夏闲期间0—30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矿化量,由对照的72.4 kg/hm2增加到130.7 kg/hm2。但过量施氮未显著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却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氮含量,过量施氮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分别为9.24和5.39 g/kg,有机氮分别为1.05和0.71 g/kg,较对照增加52.2%和54.3%。同样,过量施氮未显著影响0—20、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53和205 mg/kg,却显著提高了0—20、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对照的24.1和7.5 mg/kg提高到43.6和16.1 mg/kg。【结论】过量施氮可以显著增加旱地土壤剖面中的硝态氮累积量、夏闲期氮素矿化量、小麦播前土壤氮素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过量施氮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淋溶风险,故在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种植中不宜施用高量氮肥,以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和农业投入,达到保护环境和培肥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6.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施肥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于2011-2013年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评价了该灌区5个县市328个种植户的春小麦施肥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春小麦平均产量的年际间变幅不大,3年平均产量为4 578kg·hm-2。春小麦产量偏低的农户比例最高,3年平均达46.7%,产量适中的农户平均占23.7%,处于适中以下的农户比例在50%以上。3年春小麦的纯N、P2O5、K2O平均用量分别为357.0、182.7、33.4kg·hm-2。平均86.4%的春小麦种植户氮肥投入过量,44.6%的磷肥施用过量,83.3%的钾肥投入严重不足,肥料养分投入与产量水平分布并不同步。养分投入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重氮肥,轻钾肥。化肥N、P2O5、K2O用量分别占养分总投入量的96.6%、98.0%和79.0%。氮肥运筹以基肥和追肥为主,基追比大致为6∶4;磷肥以基肥和种肥为主,钾肥几乎全部通过基肥施入。春小麦每投入1kg纯N、P2O5、K2O养分,平均分别可生产14.8、30.0和154.7kg籽粒,肥料生产力总体趋势为K2OP2O5N。因此,建议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氮肥后移(60%追肥)的原则,并注意减氮、控磷、补钾,有机肥以30t·hm-2为宜,化肥N、P2O5、K2O投入分别不超过225、180、60kg·hm-2。  相似文献   
257.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上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补灌、覆草、覆膜、垄沟5种栽培模式种植冬小麦,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能显著提高拔节期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累积及其向穗部的转移,从而提高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地膜覆盖也可以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生长后期茎叶氮素向穗部的转移,转移量占穗吸氮量增加值的86.3%。相反,常规、覆草、补灌和垄沟栽培模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明显较低.生长后期穗部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抽穗后茎叶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茎叶氮素的转移对穗部氮素累积所起作用亦明显低于地膜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258.
秸秆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土壤水热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翟夏斐  李强  李富翠  王朝辉  蒋锐  赵英 《土壤》2014,46(4):716-724
采用减氮追肥、垄覆沟播、秸秆还田等措施种植冬小麦,研究其对冬小麦产量、土壤储水量、土壤水热动态变化过程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土壤水分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既随降雨量波动,又受不同覆盖栽培条件的影响。"推荐施肥+垄覆沟播"模式0~100 cm土壤储水量最高。不同处理之间日间土壤温度差异较小,但温度日内变化差异较大。不同处理的增温效果为推荐施肥+垄覆沟播推荐施肥推荐施肥+夏闲秸秆。同对照相比,旱地"推荐施肥+垄覆沟播"模式使小麦增产5.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06%,是适合旱地作物生产的栽培措施。HYDRUS-1D模型模拟值同实测值拟合度较好,可用于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热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259.
陕西省小农户作物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晓田  石磊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70-4384
【目的】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普遍过高,随种植业结构演变,肥料投入也势必会发生变化。明确小农户经营模式下粮食、油料和经济作物的施肥现状和经济效益,能为小农户作物生产的养分管理、肥料减施和经济效益提高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粮食(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马铃薯)、油料(油菜、大豆)、经济(苹果、西红柿、烤烟)作物为研究对象,共获得1 709份调研问卷。基于此调研结果,以产量水平为分类依据,分析小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和经济效益。【结果】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6、7.3、8.3、3.7和19.8 t·hm-2,氮肥用量分别为177、247、186、255和209 kg N·hm-2,磷肥用量分别为102、103、88、142和125 kg P2O5·hm-2,钾肥用量分别为37、47、64、53和110 kg K2O·hm-2。油菜和大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4和2.7 t·hm-2,氮肥用量分别为156和99 kg N·hm-2,磷肥用量分别为80和63 kg P2O5·hm-2,钾肥用量分别为56和26 kg K2O·hm-2。苹果、西红柿和烤烟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3.8、93.5和2.7 t·hm-2,氮肥用量分别为731、471和108 kg N·hm-2,磷肥用量分别为482、387和118 kg P2O5·hm-2,钾肥用量分别为535、447和132 kg K2O·hm-2。对大多数作物,氮磷肥普遍过量施用、钾肥施用过量与不足并存。粮食作物氮磷钾减肥潜力分别为28%—60%、52%—66%和11%—51%。油料作物油菜可减少氮磷钾肥料用量33%、37%和46%,然而大豆需增加磷钾肥用量11%、28%。苹果和西红柿等高产经济作物的氮磷钾减肥潜力分别为41%—67%、65%—70%和49%—64%。烤烟生产需减少磷肥53%,然而中、高产农户氮肥施用不足,分别需增施22%、11%。复合肥和单质肥是作物氮素的主要来源,复合肥是作物磷钾的主要来源。氮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磷钾肥几乎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施用,鲜有追施。粮食、油料和经济作物的平均净经济效益分别0.44×104—1.63×104、0.75×104—0.84×104和4.19×104—15.05×104元/hm2,肥料占总投入比例分别为31%—52%、57%—59%和48%—65%。苹果、西红柿等高产经济作物的净经济效益远高于粮食和油料作物,成为小农户经营者的首选。然而,在经济作物生产中过量的肥料施用产生了巨大的环境风险。【结论】低中产组小农户是化肥减量和收益提升的主要对象,苹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的净经济效益高,但单位面积施肥量大、减肥潜力大。值得注意的是,农作物生产中也存在施肥不足的现象,例如大豆和烤烟。由此可见,小农户作物生产的肥料管理变异大,提高小农户的肥料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0.
陕西泾惠渠灌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性是监测和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前提。该文基于104个表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实测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泾惠渠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Hg、As、Cd、Cr、Pb、Cu、Zn、Ni 8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91、15.40、0.25、75.50、27.20、28.10、81.10、36.60 mg/kg,均超出土壤背景值(参考1986年报道的陕西省关中平原主要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但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地统计分析表明,Hg、Ni、As基底效应介于25%~75%之间,属于中等空间相关;而Zn、Pb、Cd、Cu、Cr基底效应均大于75%,属于空间弱相关。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泾惠渠灌区土壤中Cd、Pb、Zn、Cu、As、Cr和Ni的累积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而Hg的累积则主要受工业排废的影响。目前,该灌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土壤重金属有累积的倾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