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88篇
综合类   13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01.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在小麦行间填埋装有风干玉米秸秆的尼龙网袋,采用网袋法与15N同位素交叉标记还田玉米秸秆和氮肥,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两个处理,重复4次,定期取样测定网袋中剩余秸秆的氮素变化和收获期小麦不同器官的氮含量,研究小麦生长季还田玉米秸秆的氮素释放,秸秆氮和肥料氮的去向,及不同来源的氮素对小麦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结果】残留在玉米秸秆中的总氮量从小麦播种到越冬前降低,此后到返青期上升,返青期后又逐渐下降。从播种至收获,不施氮和施氮量200 kg N·hm-2时,秸秆自身氮素的释放量分别为19.7和18.3 kg·hm-2,吸持的土壤氮为10.4和7.5 kg·hm-2;吸持肥料氮(施氮时)为3.6 kg·hm-2,因此秸秆向土壤净释放的氮素分别为9.4和7.2 kg·hm-2。小麦收获期,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时分别有65.1%和67.7%的秸秆氮残留在未腐解的秸秆中,31.5%和30.4%随着秸秆腐解释放进入土壤或损失,小麦当季吸收利用的秸秆氮很少,分别为3.4%和1.9%。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00 kg N·hm-2时,经吸收进入小麦地上部、残留于土壤及损失、被玉米秸秆吸持的肥料氮分别占施入土壤肥料氮总量的25.0%、73.2%和1.8%。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最大,肥料氮次之,秸秆氮的贡献最小,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3%和69.2%、0和30.1%,1.7%和0.6%。小麦吸收的土壤、肥料和秸秆氮素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1%和68.8%、0和30.5%、1.9%和0.7%。【结论】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种植一季小麦后,还田秸秆氮主要残留在田间未腐解的秸秆中,占65%以上;肥料氮以残留于土壤或损失为主,高于70%;土壤氮对小麦氮吸收的贡献最大,约为70%。  相似文献   
202.
以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玉米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2个处理,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0、84、168、252 kg·hm~(-2)和336 kg·hm~(-2)。结果表明,施氮量较低时(分别低于99 kg·hm~(-2)和79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施氮量较高时则相反;两条氮肥肥效曲线呈相交规律。施氮252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产9.5%和2.1%,施氮336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产7.0%和5.6%。冬小麦冬前分蘖期土壤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施氮量高于84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有高于相同施氮量下不还田处理的趋势,其中0~20 cm土层N336+秸秆还田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比不还田处理提高25%(武功试验地)。冬小麦返青期土壤硝态氮较冬前分蘖期大幅降低,此期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有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趋势。周至县连续三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有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趋势,不施氮肥处理0~1 m土层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处理累积量显著提高43.4%。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与施氮量有关,施氮量较低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引起作物速效氮供应的短期(返青期追施氮肥前)缺乏,影响小麦生长,进而导致小麦减产。连续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小麦收获期2 m土壤硝态氮累积,减少向下淋溶。  相似文献   
203.
讲究用药技巧 控制水稻直播田杂草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直播种植省去育秧、扯秧、移栽等环节,收到省工增产的良好效果。推广水稻直播,化学除草是其中一项关键技术。近年随着化学除草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杂草为害。  相似文献   
204.
超级稻精密播种器种层振动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级稻育秧精密播种器中的精密播种部件采用气吸滚筒和振动种盘的组合方式来控制精确吸种,种盘供种区域内种子的"沸腾"状态和蠕动状态均与振动参数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供种区域不同的种层厚度以及气动振动器的不同安装位置测试了滚筒的吸种效果,并探讨了超级稻育秧精密播种器中种盘振动特性对滚筒吸种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激振源安装在种盘后方对播种精度最为有利,种层厚度为0.7 cm、振动频率为98 Hz时吸种效果最佳,其合格率达93.118%.  相似文献   
205.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氮磷钾需求及化肥减施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氮、磷、钾肥的施用现状及需求情况,为合理施肥和科学减施化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农户调查和田间小区试验,分析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产量水平及氮、磷、钾肥施用情况,阐明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及氮、磷、钾养分需求的影响。【结果】农户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产量平均为(6 985±867)kg·hm -2,偏高产及高产农户比例达82.7%;随着产量水平提高,氮、磷肥施用量和过量施肥量均呈降低趋势,钾肥施用量总体不足。平均来看,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94、162和49 kg·hm -2;97.1%的农户氮肥投入过量,过量施氮量为69—114 kg·hm -2;20.5%的农户磷肥投入过量,过量施磷量为18—42 kg·hm -2;钾肥投入总体不足,比推荐施钾量少30—51 kg·hm -2。氮肥试验结果表明,当施氮量在120—240 kg·hm -2时,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穗粒数均显著增加,并在施氮量180 kg·hm -2时达到最高,此时籽粒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亦达到最大,分别为168.2、23.9和23.2 kg·hm -2;随施氮量增加,氮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平均值为56.5%,磷收获指数呈增加趋势,钾收获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施氮180 kg·hm -2时,春小麦氮素需求量达45.8 kg·Mg -1,比对照增加19.6%;磷需求量从不施氮的6.0 kg·Mg -1显著降到高量施用氮肥(240 kg·hm -2)的5.3 kg·Mg -1,而钾需求量则从42.6 kg·Mg -1增加到49.7 kg·Mg -1。磷肥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磷肥时春小麦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明显增加,但地上部生物量和穗粒数均明显降低,因此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平均为5 446 kg·hm -2。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籽粒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需求量,平均值分别为141.6 kg·hm -2、54.5%和25.9 kg·Mg -1,分别比不施磷肥提高28.6%、27.9%、26.2%;施用磷肥亦可促进磷素向籽粒转移并提高磷收获指数,籽粒吸磷量和磷收获指数分别比不施磷肥提高15.9%和15.2%,磷需求量呈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钾需求量随施磷量增加显著降低,从不施磷的68.1 kg·Mg -1降到施磷120 kg·hm -2的49.7 kg·Mg -1。钾肥试验结果发现,施钾量对生物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每公顷穗数,籽粒氮、磷、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高量施钾(75 kg·hm -2)可显著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和氮、磷、钾收获指数,穗粒数比对照下降9.1%,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6%,氮、磷、钾收获指数分别可达57.2%、73.5%、7.3%。施钾60 kg·hm -2时,氮、磷、钾需求量均达最高,分别为55.3、5.5、57.6 kg·Mg -1,而高量施钾(75 kg·hm -2)时,氮和钾需求量显著降低20.6%和13.7%。可见适量施钾可提高氮、钾需求量,而高量施钾则降低氮、钾需求量。【结论】减少氮肥、调控磷肥、适当增加钾肥依然是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化肥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春小麦氮需求量为38.3—57.2 kg·Mg -1,在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时可显著增加;磷需求量为5.1—6.0 kg·Mg -1,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对磷、钾肥无显著响应;钾需求量为42.6—68.1 kg·Mg -1,随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随施磷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在高量施钾时显著降低。推荐氮肥适宜用量为120—180 kg·hm -2,比农户平均施氮量减少25%—60%;磷肥用量在48—96 kg·hm -2时,更有利于稳定春小麦产量并促进氮、磷向籽粒的转移,比农户平均用量减少40.7%—70.3%;钾肥用量在0—60 kg·hm -2时可稳产增质,在现有施肥水平上适量增加即可。  相似文献   
20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保证冬小麦高产稳产基础上兼顾土壤物理性质,明确西北旱地麦田配施定量有机肥的最佳施氮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西北旱区麦田连续5年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分别为0,75,150,225,300 kg/hm2的5个氮水平,副处理为是否配施有机肥(30 t/hm2)。于2019年6月收获小麦后取0—10,10—20,20—40 cm土层的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能使冬小麦产量显著增加,5年内平均提高13%,且效果最好为N150+M处理。配施有机肥后,供试土壤容重降低,在0—10,10—20,20—40 cm土层施加有机肥较不施有机肥容重分别降低4%,2%和4%。在0—10 cm土层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降低了各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与N0处理相比,N0+M处理下>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10,10—20,2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224%,105%,3%。无论是否配施有机肥,0—4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值均无明显变化,但整体看来,施氮量为150 kg/hm2对供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值更为有利,对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可知,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与施用量为30 t/hm2的有机肥配施有利于西北旱地冬小麦增产及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7.
为有效鉴别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以下简称地标大米)中是否被掺入了普通大米,本研究以大米中矿物元素含量和近红外光谱中级融合数据为基础,建立SVM、Adaboost以及Adaboost-SVM三种机器学习鉴别模型.研究表明:三种模型均有优异的鉴别能力.SVM模型在小比例(2%~6%)鉴别时更优于其他两种模型,准确率达100%.Adaboost模型在最优融合数据集选择方面更有优势.三种模型鉴别的最低检出比可达2%,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及97.75%.数据融合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作为大米掺假精确鉴别的可靠工具,为维护大米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8.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中国农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指引下,阔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之上。乡村振兴事关"三农"大事,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物质力量的建设也要关注精神方面的建设,开展好家教家风将对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9.
新时代,需要新的思想动力,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中国社会正在靠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中国社会不仅仅在治理好自己也在为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的时刻需要思想资源的支持。王阳明的理想社会思想以及为实现这个社会所采取的途径对当下社会建设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10.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产量和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关键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叶水势、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子粒产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水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后明显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叶水势、叶绿素含量在施N150 kg/hm2时保持在较高水平。两个基因型中,小偃22比小偃6号的生理代谢更加旺盛,施氮加强了这种作用,这可为进一步选育氮高效利用型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