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88篇
综合类   13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低锌旱地施锌方式对小麦产量和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西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旱地低锌区。本文选择黄土高原中部两个典型地点,通过田间试验,在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不施锌、 土施锌、 叶喷锌和土施+叶喷锌4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 锌的吸收和累积以及锌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锌方式对小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均提高了小麦子粒锌含量,提高幅度因施锌方式而异。与不施锌相比,叶喷和土施+叶喷锌肥可使小麦子粒锌含量提高40%左右,平均达到 40 mg/kg;单独土施锌肥虽使土壤有效锌提高3倍左右,但子粒锌含量无显著变化。叶喷锌肥的锌利用效率远高于土施和土施+叶喷处理,每公顷喷施1 kg锌可使小麦子粒锌含量提高6.70~13.04 mg/kg;子粒锌利用率为6.02%~9.40%, 达到土施锌肥的80倍左右;总锌利用率为19.78%~30.91%,是土施锌肥的132~221倍。施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及锌肥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可见,在旱地低锌区,与土施锌相比,叶喷是更加经济有效、 环境友好的锌肥施用方式,是提高小麦锌营养品质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2.
冬小麦生长后期地上部分氮素的氨挥发损失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拔节到成熟期,采用密闭生长室法直接收集和测定了种植在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上的冬小麦挥发的氨气。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施肥处理的冬小麦地上部分的氨挥发速率和数量成倍升高,而不施肥的处理和生育前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挥发量相差很大,下部衰老茎叶的氨挥发量明显高于生长正常的上部穗和旗叶。灌浆  相似文献   
183.
两种蔬菜对硝态氮的累积和还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4 ̄1995年在菜园土壤上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菠菜的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小白菜,后者是前者的1.2 ̄4.3倍,菠菜外围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畸低于小白菜,但其他器官及整株均值都高于小白菜。  相似文献   
18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博士董志强精心研制的新型营养化控剂金得乐,在花生盛花期和结荚期各喷1次,可控制花生旺长,花多果多,  相似文献   
185.
污水灌溉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宰松梅  王朝辉  庞鸿宾 《土壤》2006,38(6):805-813
水污染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污水进行污水回灌农田是一种低费用、低能耗的污水处理途径,也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污水回用灌溉农田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污水灌溉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针对我国污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和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以期推动污水灌溉的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6.
施用硒、锌、铁对玉米和大豆产量与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黄土高原低硒区典型土壤,以玉米、大豆为供试作物,研究施用硒、锌、铁对作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施用氮、磷、钾肥料,玉米、大豆产量无明显变化,施用适量硒、锌、铁时,玉米产量明显提高15.6%~73.8%,大豆产量提高58.9%~115.1%。施用硒、锌、铁,玉米籽粒氮含量明显增加,而磷、钾含量无明显变化,大豆籽粒氮含量无明显变化,磷、钾含量有所下降。土施或结合叶面喷施硒、锌、铁时,玉米和大豆籽粒硒、锌、铁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土施结合叶面喷施硒、锌、铁时效果突出。与对照比较,玉米籽粒硒增加480.4%、锌增加106.9%、铁增加126.7%; 大豆籽粒硒增加512.9%、锌增加62.2%、铁增加15.6%。综合考虑玉米、大豆产量和籽粒硒、锌、铁含量变化,锌、硒适宜土壤施用,或土施结合叶面喷施施用,叶面喷施铁可有效提高作物籽粒铁含量。  相似文献   
187.
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灌水量及施氮量的关系模型,并作了模拟分析,以期研究旱地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的冬小麦能否增产与水肥供应关系密切.生育期间没有补充灌水时,覆盖增产主要取决于氮肥用量,氮肥投入较少时覆盖冬小麦经济产量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氮肥用量较高时产量低于未覆盖处理.因此,在雨养农业区,通过配合适量的氮肥完全能够做到秸秆覆盖下增产增收.在不同氮肥用量前提下,覆盖的增产效果除了与生育期总灌水量有关外,还与灌水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分配有关.因此,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根据氮肥投入情况,将有限的水分配在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才能取得秸秆覆盖下的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188.
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和锌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锌、土施硫酸锌、喷施硫酸锌、土喷结合硫酸锌以及土施纳米氧化锌、喷施纳米氧化锌和土喷结合纳米氧化锌7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和累积量以及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锌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施用纳米氧化锌则显著增加籽粒锌含量,单独土施使锌含量从对照的18.9 mg·kg~(-1)增加至24.6 mg·kg~(-1),增幅达30%;单独喷施籽粒锌含量增加至28.4 mg·kg~(-1),增幅达50%;土喷结合处理籽粒锌含量增加至30.2 mg·kg~(-1),增幅达60%。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处理较硫酸锌处理提高籽粒锌强化指数近3倍,达到9.7 mg·kg~(-1);籽粒铁含量较喷施硫酸锌提高近2.5倍,达到58.9mg·kg~(-1)。同时,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显著增加了叶片锌累积量,使得地上部锌利用率达到35%,较硫酸锌处理增加近4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喷施纳米氧化锌较硫酸锌对提高小麦籽粒锌铁含量有更好的效果,可能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降低了叶片上锌的脱落。  相似文献   
189.
【目的】 研究渭北旱区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规律,以实现作物稳产、平衡土壤氮素携出、避免过多氮肥残留累积为目标,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渭北旱区冬小麦稳产增效的最佳氮素投入量。 【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6月降水量为710.1 mm,高于年均降水量 23.1%,属于丰水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降水量为391.4 mm,低于年均降水量 32.2%,属于欠水年;2013年7月—2014年6月降水量为603.8 mm,高于年均降水量 4.6%,属于平水年。本研究设置5个氮肥水平 N 0、75、150、225、300 kg/hm2,分别以N0、N75、N150、N225、N300表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吸氮量、氮素表观平衡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通过保证土壤氮素的输入和携出平衡确定氮肥用量,并通过该施氮量下吸氮量、产量及收获后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加以验证。 【结果】 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同降水量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年小麦产量均在N225水平达到最大值,但N225与N150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小麦地上部吸氮量与籽粒产量有相似的规律;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50.8%~75.5%的集中在0—40 cm,并且随着年限的延长逐渐减少,3年平均值分别为63.8%、66.1%和53.6%,而4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逐年升高且有向下淋溶的趋势;3种降水年型,土壤氮素盈余量 (土壤氮素输入 – 输出) 为0 kg/hm 2的氮素盈余指标下的氮素投入量有所不同: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27、54和103 kg/hm2;在考虑到维持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而允许氮素表观盈余指标为N 40 kg/hm2时,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70、99和150 kg/hm2。此时的作物吸氮量 (130、59、110 kg/hm2) 和产量 (6267、2309、4502 kg/hm2) 均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与理论最高吸氮量和最高产量值接近,而施氮量与理论最高吸氮量和产量时的施氮量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分别减少了4.7%、142%、21.3%和5.3%、120%、30.7%。小麦收获后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01.4、104.2和113.7 kg/hm2,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氮库的稳定,还能将残留硝态氮基本维持在安全阈值内 (N 90~100 kg/hm2)。 【结论】 综合考虑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下冬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变化,建议在渭北旱区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70、99和150 kg/hm2,以保证作物稳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0.
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条件下小麦秸秆覆盖和种植豆科绿肥及二者混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影响,但秸秆覆盖作物耗水量较对照增加10 mm,种植绿肥则减少11 mm,水分利用效率却无显著变化;夏闲期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6.0%和6.6%,差异显著,吸磷量降低5.9%和6.2%,籽粒吸钾量降低了7.9%和7.9%。可见,一年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秸秆覆盖使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增加而种植绿肥使之降低,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对氮磷钾养分吸收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