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3篇
  22篇
综合类   137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利用高密度 Bin 图谱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 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其对氮肥响应的遗传机理,为氮高效、高光效的水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标记区段。【方法】以珍汕 97× 明恢 63 重组自交系 RIL(F11)113 个家系为 QTL 分析的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氮量为主区、家系为裂区,设计低氮处理(不施氮肥)和正常氮处理(纯氮130、135 kg/hm2),分别于水稻移栽后 30 d 测定 1.5 叶的 SPAD 值,于抽穗期测定剑叶的 SPAD 值。利用包含1 619 个 Bin 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 IciMapping V3.4 软件和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QTL。【结果】在两年、两个氮处理和两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到 15 个调控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QTL,分别分布在第 1、2、3、6、7、10、11 号染色体上。单一 QTL 贡献率为 1.21%~40.74%。通过物理位置比较,发现其中 6个 QTL 已经被克隆或与前人定位到的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在同一区间。其中,在第 6 染色体的 8.45~9.12 Mb 处定位到 1 个调控抽穗期剑叶叶绿素的位点,命名为 qHDCHL6-1,该位点在两年和两个氮处理下均被检测到,贡献率为 1.55%~28.01%。结合功能注释,共筛选到 4 个与叶绿素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 LOC_Os06g15370(OsNPF3.1)、LOC_Os06g15420(OsAS2)、LOC_Os06g15620(GAST)和 LOC_Os06g15590,其中前 3 个基因已被鉴定克隆。【结论】共检测到 15 个控制水稻移栽后 30 d 和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QTL,鉴定了 1 个稳定表达的 QTL 位点 qHDCHL6-1,在该区间筛选到 4 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2.
高白鲑(Coregonuspeled)原分布于N50°以北的俄罗斯境内,尤其以西伯利亚地区鄂毕河流域为多。高白鲑属冷水性鱼类。该鱼适应性强、生长快、性成熟早、易捕捞、肉味美,又是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是俄罗斯主要的移植鱼类。该鱼作为新的增养殖对象也引起了其它国家的重视,欧洲等国及日本纷纷进行引种和移植。我国黑龙江地区也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引种,并进行了池塘养殖和人工繁殖试验(李怀明等,1988,1991),但在大型水体中进行移植增殖获成功未见报道。2003年黑龙江省从新疆引进高白鲑稚鱼36万尾,放养到五大连池市山口水库,生长发育良好。2006…  相似文献   
23.
以489A等6个不育系和94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对粳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谷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等性状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方差比率(VD/Vp)约为加性方差比率(VA/Vp)的2倍,宽厚比和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在谷粒性状F1代的超亲优势(Hpb)预测中,各性状都有正向超亲优势的群体出现。  相似文献   
24.
磷与水分互作的根土界面效应及其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磷与水分利用率低是制约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磷必须在水分的作用下通过根土界面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磷和水分在根土界面的互作效应是影响其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根际为核心,重点综述了磷与水分在根土界面的互作机制,并剖析了通过强化根土界面磷与水分的协同,提高农田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途径。[主要进展]根系的形态和生理变化深刻影响磷和水分的有效性,而根系生长和根际过程依赖于植物的营养和水分供应状况,作物根层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水平能最大化根系和根际过程的效率,从而促进作物对磷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物根系除了能对根层土壤中磷和水分的系统供应做出响应外,也对局部磷和水分的变化产生形态和生理上的反应。根系响应磷和水分的表型可塑性与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ABA、乙烯、NO均参与磷和水分互作的调控过程,质外体pH在调控植物抵抗水分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植物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展望]深入理解根土界面水与磷互作的协同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是提高集约化作物体系水分和磷利用效率的关键。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包括:进一步揭示磷和水分互作与激素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探明农田生态系统中磷与水分互作的根土界面效应及其高效利用的协同机制,建立不同种植条件下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途径,为通过根系、根际的定向调控,发挥其生物学潜力,提高集约化农田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在宁夏南部旱作农田,连续2年进行了0 kg/hm2(对照)、4 500、9 000和13 500 kg/hm24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在播种45 d后春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等农艺性状观测值均随着明显提高,当覆盖量为13 500 kg/hm2时,平均比对照分别提高32.8%、48.4%和39.1%。当覆盖量为9 000 kg/hm2时,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6.2%和27.3%。当覆盖量大于9 000 kg/hm2时,其增产保墒效果不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6.
目前,秸秆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一环,其各阶段技术均广泛引入我国稻麦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其中,在秸秆切碎后的抛撒环节,国内大部分收获机型采用撒布板形式,但其调节方式单一、调节角度范围较小,限制了秸秆的田间利用率和还田效果。为此,以久保田988机型为例,以撒布板抛撒位置为试验因素,设计了相应角度调节组合的田间试验,并以秸秆抛撒不均匀度为鉴定依据,分析了其撒布板角度对秸秆抛撒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自行设计了一种可手动、电动调节的撒布板角度调节机构,且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有效可行,大大提高了秸秆还田利用率,促进了能源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27.
藏灵菇发酵乳功能性及藏灵菇中益生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云  王昕  付丽丽  王茜 《农业机械》2012,(24):145-148
藏灵菇含多种可共生的微生物,包括乳酸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啤酒酵母等益生菌。用藏灵菇发酵得到的乳制品营养丰富,有改善肠道微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胆固醇和抗癌等保健作用,因此藏灵菇一直是乳品生产中研究的热点。藏灵菇作为天然的共生菌,菌种间没有拮抗作用,但其菌相极易失衡,菌粒的回收和清洗再利用过程繁琐,限制了其在工业化生产的应用。研究藏灵菇的菌相和藏灵菇发酵乳品的功能性,探讨藏灵菇发酵乳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将有利于功能性乳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8.
利用3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环境互作下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杂交粳稻上部三叶形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剑叶面积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剑叶宽、倒二叶宽、倒三叶厚主要受基因显性效应控制,倒二叶主要受基因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控制,剑叶长、剑叶厚主要受基因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控制,倒二叶长、倒二叶面积、倒三叶长、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主要受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环境的互作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29.
良好农业规范(GAP)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P即良好农业规范,主要针对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农产品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微生物的危害控制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食品质量安伞日益重视;由此GAP应运而生.我国GAP事业起步较晚,为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管理以及突破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我国应不断发展CHINAGAP(中国GAP),早日完成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30.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可再生性生物资源,目前能够通过工厂化生产的种类已达20余种,但现阶段单一种类的产量规模尚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生产实际中,可采用黄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