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篇 |
农学 | 25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18篇 | |
综合类 | 123篇 |
农作物 | 20篇 |
水产渔业 | 6篇 |
畜牧兽医 | 47篇 |
园艺 | 10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72.
273.
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性因子,探究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储存是排土场边坡土地复垦和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塑造水平阶(阶宽1 m,阶长2 m,每个水平阶间距1 m)、鱼鳞坑(长60 cm,宽40 cm,深30 cm,每个鱼鳞坑横排间距1 m,行间距1 m)工程措施,并以未塑造地形作为对照组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区,在模拟降雨期间对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 cm)的水分进行动态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讨论提供降雨强度和微地形塑造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垂直变化特征,并将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方式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大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微地形塑造下,降雨强度越大,导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量越大,但变化幅度随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小;高强度降雨使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低强度降雨使深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2)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微地形塑造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水分,且水平阶对土壤水分的增加效果优于鱼鳞坑。(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且都属于中等变异。(4)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大小为微地形塑造>降雨强度>土层深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露天煤矿排土场进行微地形塑造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补给和存储,对排土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74.
利用LI-6400光合分析仪、PAM-2100荧光仪和SPAD-502叶绿素计,于2018年7月中旬分别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紫茎Stewartia sinensis 3种径级[幼树(包括幼苗)(胸径≤2 cm)、中树(2<胸径≤8 cm)和大树(胸径>8cm)]叶片的光合参数、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和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测定其生境小气候因子,探究不同径级个体的光合生理参数差异及其对种群濒危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紫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大小变化顺序为:大树(6.42μmol·m^-2·s^-1)>幼树(5.20μmol·m^-2·s^-1)>中树(3.47μmol·m^-2·s^-1)。(2)3种径级紫茎叶片的光补偿点(LCP)变化范围在6.67~18.67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变化在241.33~504.00μmol·m^-2·s^-1,表明紫茎的光强生态幅较为狭窄;(3)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大小变化为:大树>中树>幼树,表明适当遮光有利于紫茎叶片色素的合成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在弱光下的光合速率。(4)紫茎中树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与幼树、大树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相比其余2种径级植株,中树受到弱光抑制。 相似文献
275.
为分离筛选出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采用平板对峙筛选拮抗细菌,盆栽试验测定其防治效果,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生防细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获得1株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细菌KSD17,菌株平板对病菌抑菌率高达78.91%。该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能力,盆栽防效为66.17%,且对马铃薯植株株高和匍匐茎数均有提高,分别增加了9.05%和22.0%。菌落呈不透明乳白色,无皱褶,粘稠,无色素产生,边缘不规则,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分析,将其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拮抗菌株KSD17是具有较强生防潜能的菌株,对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生物菌剂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76.
277.
畜禽废弃物管理过程是重要的碳氮气体排放源,研究其控制和减排技术对控制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畜禽废弃物管理过程中含氮气体NH3、N2O,以及CH4、CO2等含碳气体的排放特征,分析比较了控制固体堆放、固体堆肥、以及液体废弃物管理过程气体排放的技术, 并提出进一步开展各种畜禽废弃物排放特征、原水与沼液气体排放的对比研究,探索废弃物处理过程气体排放控制的机理和生物学机制的建议,对控制畜禽废弃物碳氮气体排放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8.
279.
280.
为探究黄瓜嫁接苗愈合及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模式,本研究选择南瓜‘壮士’品种为砧木,黄瓜‘大棚冬青’品种为接穗,顶插嫁接后0~3、4~6、7~10 d为阶段性递增光照模式,以(0-30-45) μmol/(m2·s)为对照(CK),设[(15-30-45)、(30-60-90)、(45-90-135)、(60-120-180)、(75-150-225) μmol/(m2·s)]分别为T1、T2、T3、T4和T5处理,研究不同梯度光照强度对黄瓜嫁接苗愈合生长及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嫁接后0~3 d适宜光照优于黑暗条件,光照强度梯度在处理T2~T5之间时,能显著提高接合部愈合效果(P<0.05);其中T3处理最有利于黄瓜嫁接苗愈合及生长,其地上部、地下部形态生长指标最佳,最有利于促进黄瓜嫁接苗雌花分化和早熟;T3与T4处理幼苗真叶生长势较优,而T2与T3处理有利于嫁接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运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综合分析,各处理下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大小排名为:T3>T2>T4>T5>T1>CK。综合分析得出,T3处理即嫁接后0~3、4~6、7~10 d的光强梯度为(45-90-135) μmol/(m2·s),最有利于黄瓜嫁接苗的愈合生长及幼苗质量的提高,故T3梯度光照强度可作为黄瓜嫁接苗愈合期处理的最适光强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