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5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95份玉米微核心种质和3份常用玉米转基因受体材料(A188、HiII和综31)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对玉米再生相关候选基因ZmLEC1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并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策略揭示该基因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关系,发掘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有益等位变异。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和再生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粤267-1-1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国际上普遍利用的HiII极为相似,胚性愈伤组织率达到98.48%,可以用于幼胚的遗传转化。ZmLEC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在852 bp编码区内共发现33个SNPs和9个INDELs,LD衰减距离为300 bp (R2=0.1),ZmLEC1基因中4个多态性位点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82.
特异玉米种质四路糯的穗行数遗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穗行数与产量密切相关,剖析其遗传基础对指导玉米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只有4行籽粒的中国特异地方品种四路糯选系和多穗行数的自交系农531为亲本,采取单粒传法(single seed descend method, SSD)构建正反交F2:3分离群体。在北京昌平和河南新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分离群体家系的穗行数表型鉴定。与此同时,根据玉米基因组数据库上公布的标记信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选获得173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用于群体基因型鉴定及遗传图谱构建。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玉米穗行数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利用SAS软件GLM程序估计主效QTL对分离群体穗行数遗传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表型鉴定结果表明,亲本四路糯选系与农531的穗行数平均值分别为4.0行与19.2行,F2:3家系穗行数变化范围为4.0-17.4行。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别对北京昌平、河南新乡的正交F2:3群体进行穗行数QTL定位,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穗行数QTL,分布于除第1、7染色体外的其他8条染色体上。等位变异来源分析表明,本研究定位的QTL减效等位变异全部来自少穗行数亲本四路糯选系。共有5个主效QTL在2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其中,位于bin2.04区间内的主效位点qKRN2-1在单环境下最大可解释群体穗行数变异的18.48%,其余4个主效位点及其单环境下解释的最大表型变异分别为qKRN4-2(11.58%)、qKRN5-1(13.55%)、qKRN8-2(16.91%)和qKRN9-1(9.66%)。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联合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5个穗行数QTL,分布在第2、4、5、8、9染色体上,每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6.13%-10.05%,除位于第5染色体的QTL以外,其余4个位点与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到的主效QTL区间一致。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在2个环境下,5个主效QTL可分别解释正交F2:3群体51.5%(北京昌平)和54.0%(河南新乡)的表型变异。还定位到2对穗行数上位性QTL位点,分布于第2,、4、9染色体上,但表型贡献率分别仅为2.90%和1.80%。【结论】穗行数减效等位变异全部来自四路糯选系,鉴定出5个玉米穗行数主效QTL,分别位于bin2.04、bin4.09、bin5.04、bin8.05和bin9.03。表明该四路糯选系可作为重要的穗行数遗传研究材料,而定位到的主效QTL可作为玉米穗行数候选基因图位克隆和玉米遗传基础研究的重要候选区段。  相似文献   
83.
【目的】干旱是全球范围影响玉米生产的最主要胁迫因素之一。解析抗旱性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为玉米的抗旱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代表性玉米自交系,以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散粉-吐丝间隔为指标开展田间抗旱性精准鉴定。筛选2个抗旱性极端差异的自交系,开展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和转座子插入鉴定;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方法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叶片和根系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相同样品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获得2个材料间的转座子插入缺失变异、差异甲基化区域和差异表达基因,并综合分析这三者间的相关关系。针对前期克隆的玉米抗旱基因ZCN7,分析该基因区域转座子插入缺失变异介导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田间干旱处理下,自交系H082183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散粉-吐丝间隔均与正常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而旅28在所有试验材料中表现最低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最大的散粉-吐丝间隔。利用H082183和旅28这两个抗旱性极端差异的玉米自交系开展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座子插入分析,分别检测到333 754和333 296个转座子插入,其中,有89 954个转座子插入在2个自交系...  相似文献   
84.
玉米品种抗旱性分析及在雨养旱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8年,在京郊主要玉米产区及河北等地大面积实行玉米雨养旱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品种主要采用了京单28和京科25等.耐旱能力主要体现在抗旱萌发能力强,播期适应性好,抗(耐)旱指数高,再辅以抗旱种衣剂和保水剂,可有效提高抗(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85.
浙江大学在苦难的抗日战争期间西迁贵州、遵义、湄潭的七年(1940—1946)中,不仅对当时较落后的湄潭历史、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由于浙大人才济济和多学科的优势,积极参与同时在湄潭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即今贵州省茶科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的前身)的茶事活动,故对中央茶场的建设和发展,对贵州乃至我国早期的茶叶科研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该场第一任场长,留美哈佛大学博士,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浙大病虫害系兼职教援刘淦芝(现住台湾台南市),1943年中央茶场计划草案中写道:“加强教建合作,如茶树生理、茶树病虫与土粮、茶叶化学  相似文献   
86.
<正> 1979年10月我所由湖北省水科所引入241尾尼罗罗非鱼,放于保定热电厂繁殖池饲养越冬。1980~1981年生产尼罗罗非鱼种272,800尾,培育亲鱼600多尾(一般3斤左右,大的4.5斤),出售成鱼12,100斤,存塘鱼4.000余斤。一、循环冷却池(凉水池)及其养鱼设施(一)凉水池保定热电厂有凉水池两个,每个为89×56×1.5米的水泥池,水深一般1.2米,池水架设八道喷水主管,主管上等距垂直14条平  相似文献   
87.
<正> 为探索尼罗罗非鱼在我省移植驯化的可能性,80年6月至9月,81年5月至10月,我们在定县鱼种场进行了尼罗罗非鱼与家鱼池塘混养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条件及经过 1.池塘条件: 80年试验用4排1号池和4排3号池,各1.5亩,水深1—1.3米,因准备工作较仓促,未行清塘,池中杂鱼小虾较多。 81年试验用成1号、2号、3号池,各4亩,水深1~1.5米,石灰清塘,1、3号池行回水灌塘,2号池灌注机井水。  相似文献   
88.
<正> 利用电厂余热进行温流水养鱼,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鱼产量,但一般需要另建养鱼设施。我们的试验则是直接利用热电厂冷却池养鱼。现将试验简介如下。试验在保定热电厂进行。1979年9月6日首批投放鱼种,到1980年6月5日,已陆续出塘成鱼12,000斤,尚有存塘鱼2,000余斤。所用冷却池2个,每个容积89×56×1.5立方  相似文献   
89.
两杂-1是河北谷子所用高度雄性不育系1O66A与恢复系恢445杂交配制而成。特征特性两杂-1  相似文献   
90.
冀西北坝上地区莜麦田间除草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8年,在冀西北坝上地区莜麦田进行除草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72%2,4-D丁酯乳油、巨星(75%苯磺隆干悬浮剂)、20%二甲四氯可溶性粉剂都可有效杀灭莜麦田间阔叶杂草。几种除草剂的建议使用浓度为:72%2,4-D丁酯乳油为750mL/hm2,巨星(75%苯磺隆干悬浮剂)为18g/hm2,20%二甲四氯可溶性粉剂为1950g/hm2。野燕枯水剂和72%2,4-D丁酯乳油、20%二甲四氯可溶性粉剂配合使用,可以有效防除莜麦田间的阔叶杂草和野燕麦。建议使用浓度为:72%2,4-D丁酯乳油+48%野燕枯水剂为750g/hm2+3375mL/hm2;20%二甲四氯粉剂+48%野燕枯水剂为1950g/hm2+3375m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