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41.
为适应三垄六行花生联合收获机大喂入量情况下摘果作业的要求,对摘果对辊的结果及重要参数进行了设计与试验。通过试验建立了摘果对辊转速、摘果对辊长度、摘果叶片重叠距离与花生破碎率和漏摘率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摘果机构可以有效地对花生进行摘果,当摘果对辊转速为580r/min、摘果对辊长度为1000mm、摘果叶片重叠距离为9mm时,花生破碎率和漏摘率分别为0.67%和0.84%,摘果效果最佳,符合花生摘果机行业标准(NY/T-993-2006),提高了我国花生联合收获的效率,为接下来花生联合收获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2.
143.
水稻根结线虫病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尚无成本低且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直播、移栽和直播前撒施0.2 kg/667 m 210%噻唑膦颗粒剂(GR)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及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与直播相比,移栽田移栽后25 d水稻根结线虫的抑制率达到94.26%,根结指数为1.97,与直播前撒施0.2 kg/667 m 210%噻唑膦GR化学药剂处理组无显著差异;移栽后55 d水稻根结线虫的抑制率为58.56%。同时,移栽田移栽后25 d和55 d根结线虫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77.63%和72.22%。此外,移栽田水稻株高与根长均高于直播处理组及直播前撒施10%噻唑膦GR处理组;产量比直播处理组增加26.34%,直播处理组产量和直播前撒施10%噻唑膦GR处理组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田块采用移栽方式种植,可显著抑制根结线虫的发生为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4.
针对当前我国甘薯秧蔓机械化收获环节存在收净率低、秧蔓缠绕机具、伤薯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薯全程机械化的推进。为了突破以上难题,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实地调研,充分了解甘薯在田间的生长形态以及农艺要求,结合甘薯秧蔓收获的切-送-归集理论,结合CAD技术与CAE技术,进行了甘薯秧蔓切割过程中仿垄型拨禾切割装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仿真分析,在机具作业过程中,秧蔓与仿垄型拨禾切割装置相互作用,分析切割甘薯秧蔓的运动过程,探究甘薯秧蔓在整个切送归集收获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5.
针对花生在机械收获的过程中存在丢果率高、人工复收成本高等问题,且在复收时没有较好的分离清选装置,根据花生荚果的物理特性结合花生收获的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复收的分离清选装置,并对其关键的部件进行了参数选择和机构设计。以前进速度、倾斜角度、滚筒转速为试验因素,以含土率、破损率、漏果率为试验指标对装置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分析其在作业状态下能达到最佳性能的工作参数,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了前进速度、倾斜角度、滚筒转速与含土率、破损率及漏果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进速度为1.48m/s、倾斜角度为20.32°、滚筒转速为275.82r/min时,装置的复收效果最好,此时的含土率为1.66%,破损率为1.30%,漏果率为2.32%。 相似文献
146.
147.
本文通过研究桥式起重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特性与原理,对桥式起重机电机单相运行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避免桥式起重机单相运行的情况提供了方法保证。 相似文献
148.
针对现有花生脱壳装置存在脱净率低、机械损伤率高、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研制了一款往复揉搓式花生脱壳装置。以豫花22为试验对象,对脱壳工作原理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利用最佳设计尺寸优选法和运动图解分析法分析确定了当最小脱壳间隙为12mm、编织筛网正方形网孔边长为14mm、减速机转速为70r/min及摇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时,脱壳性能较佳。采用上述最佳结构设计参数,对该装置进行综合性能试验,脱壳试验结果表明:平均脱净率为98.4%,破损率为2.7%,发芽率为98.2%,满足行业花生脱壳质量要求。圆点橡胶疲劳损伤试验表明:往复式花生脱壳装置累计作业75h后,已不利于花生继续脱壳作业,应及时进行更换。该装置的试制成功可为花生脱壳装置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9.
150.
针对花生收获漏果、掉果严重且缺少有效的花生复收机问题,为进一步减小花生收获损失率、提高收获效益,设计了一种牵引式花生复收机。复收机主要由挖掘装置、滚筒式分离输送装置、集果箱、机架及限深装置等组成,能够一次性完成花生荚果的挖掘、输送、除杂去土及收集等作业过程。其中,挖掘铲采用封闭铲面及栅杆结构,有效降低了挖掘阻力,提升了挖掘效果;采用滚筒式分离输送装置,实现了花生荚果的有效抬升及碎土清土,有效降低了花生荚果的含土率及破损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具收获效果好,工作性能稳定,收获含土率低于4%,破损率低于2.5%,漏果率低于0.25%,生产效率达到0.21~0.37 hm2/h,可为进一步开发设计高效的花生复收收获机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