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9篇
农学   10篇
  38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玉米生育时期0~20cm土层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变化趋势与20~40cm土层基本一致。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而不断降低,且分别在抽雄期和灌浆期达到最低值,成熟期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又略有回升。全磷含量从苗期到成熟期逐渐降低。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在玉米生长前期不断增加,且分别在抽雄期和拔节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不断降低。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递减规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密度确定为6.75×104株/hm-2时,最佳施肥量为纯N 210kg/hm2、P2O5168kg/hm2。  相似文献   
22.
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油用亚麻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油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于2012—2013年以灌溉量为主处理(W1:2 700 m3·hm-2;W2:3 300 m3·hm-2),施氮量为副处理[纯氮量分别为N0:0 kg·hm-2(CK);N1:37.5 kg·hm-2(低氮);N2:112.5 kg·hm-2(中氮);N3:225 kg·hm-2(高氮)],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与油用亚麻抗倒性能相关的形态学特性、茎秆强度、抗倒伏指数及茎秆化学组分含量、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下降,株高增加,重心上移,茎粗、茎壁厚度降低,地上部干重增加,根干重减少,根冠比下降,同时茎秆中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下降;随施氮量的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先升高后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茎粗、茎壁厚度、根干重和根冠比先增后减,地上部干重增加,茎秆中各化学组分含量及产量也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强度、茎粗、茎壁厚度、根干重、根冠比、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株高、重心高度、地上部干重呈负相关关系。低灌水处理(W1)的茎秆强度、抗倒伏指数和产量分别比高灌水处理(W2)高30.55%、41.06%和0.53%,过多灌水不利于油用亚麻茎秆抗倒伏性能和产量的提高;中氮处理(N2)的茎秆强度分别比不施氮(CK)和高氮(N3)处理高36.8%和3.95%,产量分别高15.9%和0.8%,可见油用亚麻的栽培中施氮量不能过高或过低。因此,生产上采用适宜的灌溉量和施氮量是防止油用亚麻倒伏、获得高产、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本试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灌溉量2 700 m3·hm-2和纯施氮量11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3.
培养基质,赤霉素和硼对蕨菜孢子萌发成苗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提高蕨菜孢子人工培养成苗效率,对4 种培养基质和赤霉素(GA3)、硼3 种使用水平的孢子萌发成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琼脂和蛭石间原叶体数无差异,但成苗率间差异显著;森林土成苗率最高,达到42.86% ;砂基上孢子虽能萌发产生片状体,但不能发育到性器官形成期;赤霉素对孢子萌发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含有0.15×10- 7 g/L赤霉素培养基上成苗率较高;硼可提高配子体受精成苗,并以0.05% 硼酸处理效果最好;赤霉素与硼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含有0.15×10- 7 g/L赤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叶体,在性器官形成期喷施0.05% 硼酸,成苗率高达51.60% 。  相似文献   
24.
为了改善西北旱区土壤水热条件,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研究西北旱作条件下白膜平铺覆土穴播(T1)、黑膜平铺覆土穴播(T2)、白膜垄沟覆土穴播(T3)、黑膜垄沟覆土穴播(T4)、白膜平铺无土穴播(T5)、黑膜平铺无土穴播(T6)和露地穴播(CK)对麦田土壤水热效应和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实现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CK相比,在春小麦苗期和分蘖期覆膜处理下0~25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增加0.73℃和0.88℃,而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降低0.38℃和0.75℃。从整个生育期看,不同覆膜处理在0~25cm土壤温度变异系数(18.24%~20.02%)低于CK处理(21.48%),说明地膜覆盖有利于减轻土壤温度波动。不同处理下小麦全生育期0~25cm土层地温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25cm处的平均地温低于5cm处5.38℃。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6.83mm和47.37%,T3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CK处理21.33%。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9.64%~21.92%和6.45%~20.15%,且T3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3 915.40kg·hm~(-2));而T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T1处理次之,T5处理最低,分别较CK显著增加20.15%、15.39%和6.45%。综合考虑,T4处理是最适宜在西北旱区条件下推广的春小麦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5.
在通渭半干旱区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形状、土壤水分状况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个还田量梯度,即玉米秸秆按6000 kg·hm-2(低量还田处理)、9000 kg·hm-2(中量还田处理)、12000 kg·hm-2(高量还田处理)整秆还田,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时,0~200 cm土壤水分呈现出还田量越高土壤含水量越高的趋势,在出苗期最为明显,高、中、低还田量处理较对照土壤含水量分别高出6.07%、1.24%、0.31%,而在抽雄期后,则表现为低量还田处理>中量还田处理>不还田处理>高量还田处理,叶面积大小表现为高量还田处理>中量还田处理>低量还田处理>不还田处理。耗水量表现为低量还田处理<中量还田处理<不还田处理<高量还田处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6000 kg·hm-2还田量处理最高,适宜在半干旱旱作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6.
以小麦品种甘春2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密度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而穗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小麦的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375万粒/hm2处理的产量最高,300万粒/hm2处理的次之,分别比产量最低的525万粒/hm2处理显著增加了4.12%、2.81%(P < 0.05)。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 < 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3,而籽粒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97(P > 0.05)。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小麦种植密度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产量、株高、小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表明受密度影响最大的性状因子是穗数。虽然小麦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7号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27.
不同轮作制度对定西地区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轮作制度对定西地区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调查了定西地区7种不同轮作制度下田间杂草的种类、数量、地上生物量等。在试验田发现11个科共15种杂草;从杂草发生密度、地上生物量上看,苦苣菜、藜是农田优势杂草,防除的目的杂草;不同轮作田的杂草群落由优势杂草组成;从不同轮作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来看,马铃薯胡麻轮作马铃薯小麦轮作胡麻小麦轮作胡麻连作小麦胡麻轮作小麦马铃薯轮作胡麻马铃薯轮作;对不同轮作田杂草群落进行聚类,可分为四类。通过对不同轮作田中杂草的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综合优势度比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胡麻连作、小麦胡麻轮作、马铃薯胡麻轮作、小麦马铃薯轮作中杂草的危害性较大。马铃薯小麦轮作、胡麻小麦轮作和胡麻马铃薯轮作对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8.
施用腐植酸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腐植酸与无机肥料配施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于2014年始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单施磷钾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3 000kg·hm~(-2)腐植酸、常规施肥减氮15%+3 000 kg·hm~(-2)腐植酸、常规施肥减氮30%+3 000 kg·hm~(-2)腐植酸等5个处理,分析不同氮肥运筹下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可以有效改善夏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累积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其中,以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增加8.68%~12.96%,籽粒氮含量、籽粒氮累积量、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分别增加2.83%~3.92%、11.75%~19.74%、8.83%~19.41%,氮肥利用率增加52.00%~116.55%。因此,常规施肥减氮15%+3 000 kg·hm~(-2)腐植酸是本研究区域最佳的施肥模式,对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推荐的肥料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9.
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消长动态及群落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相对丰度和生态位计算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群落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兰州地区胡麻田间杂草种类共有11科23种,其中主要科为:禾本科、菊科、藜科、苋科和旋花科;优势种群为:地肤、狗尾草、藜、苣荬菜、稗草和打碗花。同时明确了优势杂草的消长变化规律,即4月中旬为杂草始发期,5月中旬和6月中旬为2个出草高峰期。优势杂草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肤的综合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对胡麻的危害最大,其次为狗尾草和藜;地肤与狗尾草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与苣荬菜的水平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而苣荬菜和藜的垂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它们相互之间利用资源的相似性较高。利用相对丰度和生态位宽度均能确定优势杂草的种类,反映杂草对作物危害程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30.
施肥深度对地膜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管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施肥深度对地膜栽培春小麦干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地膜春小麦各生育期,深施氮、磷肥其单株干物质均大于表层施氮、磷,且施氮处理大于施磷处理.施肥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的比例,40~60cm施氮为72.34%,大于20~40cm施氮2.34%,大于0~20cm施氮5.46%;40~60cm施磷为73.12%,大于20~40cm施磷1.84%,大于0~20cm施磷4.49%;且发现深施磷肥对后期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大于施氮处理.在成熟期,0~20cm施氮处理籽粒产量为1.54g·株-1,比20~40cm和40~60cm施氮处理分别降低23.00%和17.02%;0~20cm施磷处理籽粒产量为1.43g·株-1,比20~40cm及40~60cm施磷处理分别降低26.67%和23.12%.但在相同施肥深度下,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大于施磷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