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11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82篇 | |
综合类 | 62篇 |
畜牧兽医 | 16篇 |
植物保护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
农作物缺素症状诊断的正则化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作物冠层图像颜色特征与缺素症状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模糊逻辑能够完整地表达领域推理规则和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性,提出一种正则化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作为作物营养诊断分类决策模型。该模型能充分利用专家先验知识给出的if-then规则,完善网络的推理结构,并给出了网络规则层节点的自适应选取方法和相应的反向传播学习算法。通过对大豆缺素症状诊断试验表明,该模型速度快且稳定,精度接近100%,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3.
84.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降水格局改变对该区域的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在自然恢复草地(NR)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栽培恢复草地(BI)进行原位降水梯度试验,设置了减少自然降水量的80%、60%、40%、20%,自然降水和增加自然降水量的20%、40%、60%、80%(即P–80、P–60、P–40、P–20、CK、P+20、P+40、P+60、P+80)的9种降水梯度,并运用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分析降水改变对土壤有机碳(SOC)、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降水相比,增减降水80%时自然恢复草地的SOC含量增幅最大(21.4%和21.5%),但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 0.05);白羊草地SOC含量在减少降水20%时达到“峰”值(13.41 g·kg-1),整体上白羊草地SOC含量高于自然恢复草地。2)两种草地恢复类型的生物量都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起伏,自然恢复草地减少降水20%地下生物量和增加降水40%地上生物... 相似文献
85.
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86.
基于RS/GIS的中尺度地区退耕变化及其坡度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提取了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延安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数字图,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坡度图结合,对其土地利用及退耕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a前后,坡耕地、疏林地、造林地、草地类间发生了用地调整。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为35.9%;园地增加比重达28.1%;造林地面积增大到了3a前的2.03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研究区坡度分异表明,沟沿线上以8~15°、15~25°的缓坡和稍陡坡地居多,沟沿线下以>35°的陡沟坡和<3°的平地比例居多。2003年的各利用类型中,70.73%的基本农田面积<15°,63.61%的园地集中在<25°,78.18%的乔灌林地分布在>25°,草地则集中在>25°的陡坡地,比重达75.49%,在地形上的分异比较合理。但是2000年坡耕地仍有64%未退耕,32.75%的面积大于侵蚀临界角25°,形成水土流失隐患。依据地形自然分异判定其合理性,加强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是未来退耕中必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7.
在盐渍土条件下,以砧亮7188黄瓜为接穗,霸图613、霸图430、霸图730和砧壮1949等4种南瓜为砧木进行嫁接,测定黄瓜定植15d后0、7d、14d、21d、28d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植株的生长,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嫁接植株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高于自根苗;嫁接苗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为霸图613>砧壮1949>霸图430>霸图730,其中霸图613明显高于其他嫁接苗. 相似文献
88.
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水土保持对植被演替影响的主要方式,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人工恢复植被、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对植被演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下的植被演替趋向自然演替过程,而人工恢复植被的影响取决于物种选择与营造方式,不当的物种及纯林营造,往往使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植被正常演替中断或逆向发展。反之,则可促进植被正常演替,缩短植被恢复过程。工程措施对植被演替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其对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但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对区域植被演替的影响,仍需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9.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为秸秆集条深还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开展秸秆集条粉碎机械深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设置正常翻耕、秸秆耕层还田、秸秆集条深还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秸秆不还田处理比,连续还田3a,秸秆集条深埋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分别降低1.17%~6.21%和0.02~0.14 g/cm3、容气度和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总孔隙提高幅度为0.70%~5.98%,有效孔隙增加幅度为0.22%~2.69%,差异显著;与对照不还田处理比,耕层还田0~2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降低幅度分别为2.42%~4.30%和0.09~0.12 g/cm3、容气度和田间持水量得到提高,总孔隙和通气孔隙增加;秸秆集条深还作业土层深,每隔3年进行间隔作业,长期则可改善全田土壤物理性质,增厚耕层10 cm。 相似文献
90.
不同施氮量对旅游景观早熟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环境条件下,设置4个氮用量处理,研究施用氮肥对早熟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禾株高B3和B4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对照;观赏叶长度B3、B4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B2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7—9月份B3和B4处理叶片宽度显著高于对照,B2处理仅7月份显著高于对照;施用氮肥可以较好的促进早熟禾叶绿素含量提高,其中B3和B4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施用氮肥还可以改变早熟禾植株含水量,但是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氮肥施用量为41.90kg·hm-2为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