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川西,川东2个不同生态区杂交稻制种稻粒黑粉病病粒率和产量的数学模型,并模拟推导了优化农艺方案。  相似文献   
12.
已查明四川高梁穗部害虫有54种。其中,粟穗螟(Mampavabipunctella Ragonot)、桃柱野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ce)为主要虫种。高粱花翅小卷蛾(Lobesia aeolopa Meyriek)、柑桔长卷蛾(HomonaCoffearia Meyrick)为次要虫种。棉铃实夜蛾(Heliothis armigeva Hubner)为局部偶发成灾种类。其余49种属于少量或零星发生种类。害虫种类以盆南高温区域最多,随纬度北移和海拔上升而减少。根据穗虫群落构成和发生动态,可将四川省高粱穗部害虫群落分为粟穗螟为主区和桃蛀野螟为主区。  相似文献   
13.
栗穗螟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丧失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川东南稻区汕优63,冈优22等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与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关系十余年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分析,探明了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规律,对品种抗性丧失预警和品种布局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通过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发现并证实稻尾孢黑粉菌具在植物保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冬孢子萌发最终产生的次生小孢子在侵入之前的2-3个月中附生在水稻和杂草体表,以芽殖方式维持和扩大种群数量,芽殖附生的次生小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  相似文献   
17.
杂交稻制种粒黑粉病的侵染源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墨 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特占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芽殖附笺次生担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不育系柱头外率主、开发时间持续长而分散及恢复系花粉量是导致发病严重的主要寄生因素。  相似文献   
18.
 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以次生担孢子经气流传播至水稻花器引起局部侵染,所致病害近年来在水稻不育系上普遍严重发生。据观察,田间冬孢子越冬休眠后3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萌发当天即可形成初生担孢子,初生担孢子在1~2天内成熟、脱落,萌发形成次生担孢子。  相似文献   
19.
1989 ̄1993年,通过对39种杀菌单剂、复配剂药效试验和药剂防治适期及次数试验,筛选出了防治稻粒黑粉病的高效剂为黑粉净,其次为灭黑1号;得到药剂防治的适期和最佳次数为重病年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施药1次;轻病年盛花高峰末期施药1次。1992 ̄1994年大田示范、推广结果表明,采用本套药剂防治技术,相对防效达60.02% ̄81.99%,制种产量增加16.38% ̄17.57%。  相似文献   
20.
1989-1992年采用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研究稻粒黑粉病发生危害与寄主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在异花授粉水稻不育系上发生危害严重,而对自花授粉水稻几乎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