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连续4a调查了以袋繁和自繁方式生产的4个滇I型不育系的11个群体,发现"可育株"的出现频率为0.087 1%.其表型与相应保持系一致.采用测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这些"可育株"的基因型,发现袋繁不育系群体存在核恢复基因位点基因型为r矿的"保持株"和Rf/rf的"回复株"2种类型,而自繁不育系群体还新出现基因型为RfRf的"纯合株"类型.与袋繁群体比,自繁群体出现"可育株"的频率提高了74.7%.其中"保持株"频率提高了42.6%,"回复株"频率提高了149.3%.基于不育系繁殖方法不同,不育系中出现"可育株"混杂的几率不同,为获得高纯度的不育系种子,滇I型不育系繁殖应在袋繁基础上,扩大自繁群体,减少自繁次数.  相似文献   
22.
滇杂37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与优质抗病恢复系引恢1号组配育成的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株型理想、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0001).  相似文献   
23.
滇杂40系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抗病不育系楚粳23 A与抗病优质恢复系南34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09001)。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4.
CRISPR/Cas9系统编辑水稻Wx基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直链淀粉含量与稻米品质密切相关。Wx基因是控制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通过对Wx基因定点编辑以获得稳定遗传、直链淀粉含量适宜的突变体。【方法】 构建CRISPR/Cas9表达载体pGK03-Wx-gRNA (靶点1和2分别在Wx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工程菌EHA105遗传转化超级稻楚粳27,潮霉素筛选获得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及其后代进行分子检测、测序、基因表达和遗传稳定性分析以及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 获得9个独立的T0代转化株系,靶点1(L1~L5) 5个株系,突变频率100%,靶点2(L6~L9) 4个株系,突变频率75%。由T0代突变体衍生出T1和T2代株系,测序发现T0、T1和T2代株系出现缺失(单、双、多碱基缺失)和单碱基插入两种突变类型;T0至T1代部分株系(L1、L2、L3和L6)发生再编辑,T1至T2代遗传稳定。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系RNA水平Wx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1),从17.5%降到1.93%。【结论】 利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编辑水稻Wx基因,获得了稳定遗传、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突变体,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25.
不同生态区水稻根际微生物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个不同生态区的高产水稻(产量500~1200kg/667m2)根际土壤为对象,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生态区水稻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大都表现为永胜县涛源乡>昆明>宜良。涛源乡各种高产田水稻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大都与昆明和宜良之间呈显著差异,而宜良与昆明的水稻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之间也分别呈不同的显著水平。不同生态区水稻根际细菌数量随生育期的变化大都表现为幼穗分化期>穗期>成熟期,而水稻根际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是不一致的。从三大微生物总数的平均状况来看,涛源>昆明>宜良,表明永胜县涛源乡丰富的水稻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是涛源生态区比昆明和宜良生态区水稻高产优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6.
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偏粳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27.
滇香紫1号是利用广南紫米与鄂香1号进行杂交组配选育的有色稻新品种,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墨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主选育而成。于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9001号),具有株型好、抗倒伏、花青素含量高、米粒紫黑色,香味浓,食味品质高、综合抗性好,推广应用前景好等特点。本文介绍了滇香紫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8.
杂交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杂交粳稻新组合"榆杂29"两年的超高产实践为研究内容,探讨该组合超高产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表明:1. "榆杂29"的超高产技术路线有两条。2. 超高产需要肥沃的水稻土和科学的施肥、管理技术。3超高产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仍在孕穗期,达9.26~9.584超高产的关键措施:培育壮秧,适时早栽、施足促蘖肥,及时促控、增施钾肥、磷肥、保健栽培。  相似文献   
29.
 利用常规回交并结合抗病基因同步跟踪鉴定的手段,把在云南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3个抗稻瘟病基因Piz,Piz-t,Pi25(t)导入到粳型杂交稻育种材料南29恢复系、H14中,获得了BC4F3代抗病基因纯合单株,通过测配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恢复系具有强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30.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3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滇杂33是用滇Ⅰ型不育系榆密15A与新育成的优良恢复系滇农R-3组配而成的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