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寒丰不育系(HFA)为母本,突变体寒丰糯(HFwxB)为父本,通过多代杂交、回交转育,育成糯稻不育系寒丰糯A(HFwxA)。HFwxA与HFA比较,除籽粒胚乳呈蜡质状和千粒重降低外,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花粉不育特性和配合力等方面的表现均基本一致。寒丰糯不育系(HFwxA)表现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强等特性。利用其配制的杂交糯稻组合,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其糯米淀粉黏度特性指标值也优于常规糯稻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2.
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蜡质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反义蜡质基因导入6个水稻品种(系)幼胚的愈伤组织.这些愈伤组织经连续两次25~50mg/L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转化频率为30.75%~59.09%,经分化培养,不同品种的绿苗转化频率分别为3.85%~8.97%.分化成苗的植株经GUS检测,80%以上的植株叶片呈阳性反应,显示蓝色.部分呈阴性反应的植株经PCR检测,也能扩增出外源基因相应的DNA片断,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  相似文献   
13.
籼稻不同品种的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携带水稻蜡质基因反义 RNA片段的 p1 3 W4质粒的根癌农杆菌 EHA1 0 5 ,分别感染籼稻品种龙特甫 B、协青早B、珍汕 97B和 -3 2 B的幼胚愈伤组织 ,经共培养和在潮霉素 2 5~ 5 0 mg/L浓度下的二次筛选后 ,获得了对潮霉素表现抗性的愈伤组织 ,抗性愈伤组织的频率在 2 0 .1 %~ 2 7.1 %之间 ;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培养 ,分化频率在 1 2 .0 %~ 2 1 .2 %。品种间绿菌分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龙特甫 B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成绿苗的频率为 8.8% ;珍汕 97B的抗性愈伤组织虽能分化 ,但是 ,无法获得绿苗。对转基因植株分别进行了 GUS活性测定和 PCR检测 ,结果显示 :获得的转基因植株 ,92 %的植株GUS检测呈阳性反应 ,并能正常结实 ,在 T1种子的胚乳中也能检测到 GUS染色的分离 ,证明外源基因确已导入这些植株中 ,而且 ,能正常遗传。在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中 ,试验了潮霉素对分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 :不添加潮霉素 ,能明显地提高绿苗频率 ,但转基因植株的可靠性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4.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光皮树育苗技术及适应性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皮树的育苗和田间种植试验表明,它适应上海的生态立地条件,能正常生长发育。种子发芽需种皮去蜡和温水浸种催芽,发芽率以野外地下沙藏的方法相对较高,达到63.2%。枝条扦插试验显示,用不同的生根剂处理插条对枝条的成苗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以200mg·L-1NAA液处理效果最好,其成苗率达到69.3%,比对照高40.4%,根系发育和枝叶生长也明显好于对照。实生苗种植结果表明,株高和地径生长量与气温有着密切关系,呈慢-快-慢的曲线变化规律,但温度太高和气候干旱则影响株高和地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与野生型材料间的植物激素含量差异,并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其株高、分蘖的影响,探析植物激素在突变体形态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方法】以T-DNA插入引起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CA648)及对照中花11(ZH11)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三叶期、五叶期、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的根、假茎(或茎)、叶中的赤霉素(GA1,GA4)、生长素(IAA)、玉米素(Z)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行CA648与ZH11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器官中的植物激素含量差异比较分析;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测定拔节孕穗期根、基部、茎秆及叶片中的IAA、Z及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并进行根、茎、叶等不同器官中IAA与Z+ZR含量间的比值差异分析;在CA648与ZH11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GA3、IAA、Z及多效唑处理后统计株高、分蘖的变化特性,并比较分析CA648与ZH11对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反应敏感性差异。【结果】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CA648与ZH11的不同器官中的植物激素存在不同变化趋势。GA1+4含量变化情况为在三叶期和五叶期的叶片中两者相差不大,而根和假茎中的含量则是CA648高于ZH11;从五叶期至拔节期,随着生育期延长,ZH11的假茎和根中GA1+4含量升高而叶片中含量降低,但CA648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假茎和根中的GA1+4含量降低但叶片中含量却升高。IAA含量变化情况为五叶期、分蘖盛期时CA648叶片中的IAA含量低于ZH11,而假茎中的IAA含量却高于ZH11;拔节期时,CA648的根、茎、叶中IAA含量均与ZH11对应器官中的IAA含量相差不大。Z、ZR含量变化情况为三叶期CA648的根与假茎中的Z含量都低于ZH11;在拔节期,分蘖部位的基部和茎中的Z+ZR含量为CA648高于ZH11,而叶片中的Z+ZR含量却是CA648略低于ZH11。ABA含量变化情况为在三叶期、五叶期时CA648的ABA含量高于ZH11,而拔节期却显著低于ZH11。IAA与Z+ZR的比值情况为在顶叶、茎秆中是CA648大于ZH11,而在基部和根中则是CA648中的比值小于ZH11。不同浓度GA3、IAA、Z和多效唑喷施处理表明CA648的株高易受生长调节剂的影响。与喷水对照相比,喷施GA3、IAA、Z均能增加CA648的株高,其敏感性依次为GA3处理>IAA处理>Z处理;喷施多效唑后CA648与ZH11的株高均明显降低;虽然CA648与ZH11的株高均受GA3、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的影响,但CA648更敏感,当喷施的GA3浓度≥288 µmol•L-1时,CA648的株高能够达到或超过ZH11的株高;与株高易受生长调节剂的影响不同,CA648的多分蘖特性几乎不受长调节剂处理的影响,无论是否喷施生长调节剂,CA648的分蘖数均远远多于ZH11。【结论】与对照相比,CA648体内的GA1、GA4、IAA、Z、ZR含量及其IAA与Z+ZR的比值有利于矮秆多分蘖性状的形成,即植物激素含量与比例能够反映CA648的生理特性;生长调节剂对CA648的分蘖与株高具有不同调控效果,喷施GA3、IAA、Z和多效唑能够显著改变株高,但其多分蘖特性不受株高改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转反义Wx基因育成了直链淀粉含量(AC)降低的籼稻龙特甫新保持系B(wxLB1,wxLB2),并转育成了相应的新不育系新龙保A1(wxLA1)和新龙保A2(wxLA2)。考察和测定了由新不育系和原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代的农艺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结果表明:由wxLA1,A2配制的杂种后代直链淀粉含量和粒重极显著地低于各自对照(CK1:LA/YH559,CK2:LA/MH63),胶稠度(GC)和崩解值(BDV)则明显高于对照,并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冷胶黏度(CPV)、消减值(SBV)、峰值时间(PeT)、起浆温度(PaT)和回复值(CSV)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杂种后代淀粉胶稠度和RVA特征值变异来源分析显示,GC和RVA谱特征值主要受母本影响,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结果表明,选择改良籼稻龙特甫雄性不育系品质是改善杂交稻米淀粉理化和蒸煮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JA)针对日本农业衰退和萎缩的现状,为振兴农业、保障农产品供应,建立了一个培养从事农业生产后继人才的新农民创业培训机构——JA全农岐阜草莓新规就农者研修所。研修所采用传统的师徒带教方式,对研修生进行为期14个月的职业培训,主要内容为草莓栽培、采收、销售技术和知识,温室设施设备管理,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3类。同时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开始准备独立创业相关工作:如申请贷款、落实土地、制定购置设施器材计划、母本种苗的繁殖等。毕业时,研修生不仅掌握技术,也完成了前期工作,能全身心直接投入创业。  相似文献   
19.
以湘早籼33号、01早5202和V20B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水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分别在第6天和第12天出现峰值,而这正是胚性细胞形成和绿苗分化的时期。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接种后12d出现峰值,分化前期,SOD活性变化趋势与POD活性变化趋势相反,推测这两种酶活性的差异与细胞分化决定有关。此外,POD、SOD同工酶酶谱的变化与水稻愈伤组织分化进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