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4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蒸腾作用与植物的水分吸收、运转、利用和散失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植物水分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测定植物蒸腾的方法很多(B·斯拉维克,1986),如快速称量法、气量计法、湿度计法、热通量法等,但它们通常设备较复杂、操作困难、测定较慢、费用较高,难以适台野外快速测定。据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  相似文献   
22.
在西藏河谷区以箭筈豌豆与黑麦为材料,开展混、间播种植方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牧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测定分析,探讨适宜当地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和黑麦混播、间播处理使箭筈豌豆的有效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抑制,黑麦有效分蘖数增加,生物量显著提高;相对于间播,混播更能表现出利于增产的种间关系,更利于增强种间正相互作用而减弱负相互作用,箭筈豌豆在混、间播条件下处于竞争劣势,大多数处理中其RY值小于1,黑麦在混、间播条件下处于竞争优势,大多数处理中其RY值大于1;由于不同牧草的生态位分化和种间互作关系,牧草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相比单播,适宜的豆禾牧草混、间播处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箭筈豌豆和黑麦2:1间播的鲜草产量(5253 g·m-2)和20%+80%混播干草产量(1572 g·m-2)最高,但混播处理的产量总体优于间播处理;箭筈豌豆与黑麦混、间播处理使混合牧草的饲用品质相比禾本科牧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3.
利用人工种草改良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柴达木盆地因次生盐渍化而形成的弃耕地上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后,产草量、盖度和可食牧草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善了人工草地样地的微气候,减少了地面的水分蒸发,抑制盐分上移。  相似文献   
24.
国内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生态恢复的研究进展,从生态恢复的定义、退化生态系统的指标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对国内在恢复生态学方面的进展做了介绍.对当前的人工草地、草地农业的研究情况做了一些概述.  相似文献   
25.
藏系绵羊(Tibetansheep)是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家畜品种之一。采用RA(C) 型密闭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将温度控制在5℃、10℃、15℃、20℃、25℃、30℃、35℃梯度内,测量不同温度下藏系绵羊呼吸频率及直肠温度。当环境温度为12.45℃时,产热量最小值为267.60KJ·d-1·w-0.75。藏系绵羊的热中性区是8~15℃,与其它地区绵羊相比(10~20℃),热中性区更为狭窄,且临界温度下限更低,从而表现出适应寒冷气候条件的生存特征。  相似文献   
26.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收获法测量了藏北不同海拔高度(4300~4700m)2010年(6~8月)嵩草草甸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以及比湿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与相对湿度、比湿以及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共同解释了地上生物量94%的变异,其中相对湿度的贡献较大。相对湿度是决定高寒嵩草草甸沿海拔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7.
氮沉降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开展了外源氮素添加与刈割模拟放牧实验,测定了其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土壤微生物碳氮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促进生态系统呼吸,而模拟放牧对其无显著影响,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刺激作用。氮素添加通过提高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植物地上生产,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模拟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作用,促进根系的补偿性生长,降低了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刺激作用。这表明,放牧压力的存在会抑制氮沉降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氮输入也会缓解放牧压力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8.
草地畜牧业作为藏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一直以来政府和科研人员致力于通过试验示范区探索和推广天然草场围封改良、补播改良、优质混播人工草地建植等措施来提高草场利用率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GPS实地测量人工、天然草场以及自由放牧、暖季休牧和禁牧不同放牧制度的草场试验样地范围,以2006年7月及2008年年内时间序列的CBERS-02星数据作为遥感数据源,分别监测人工与天然的休牧草场、天然的自由放牧-暖季休牧-禁牧草场的植被长势。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的均值、标准差、极值及优势度反映不同草场植被长势、覆盖均匀度等情况。结果表明:人工补播的草场植被普遍长势、最佳长势及最劣长势均优于天然草场,但人工草场的覆盖均匀度不及天然草场;天然禁牧、天然暖季休牧、天然自由放牧草场长势依次递减;休牧在九月中旬放牧之前与禁牧草场的植被覆盖均匀度基本保持一致,两者的NDVI标准差远低于自由放牧草场,但休牧草场在放牧之后,植被均匀度遭到破坏,NDVI标准差介于禁牧与自由放牧草场之间。此外,该研究采用3S技术,从另一角度有效地实现了对草场覆被长势的动态、宏观监测。  相似文献   
29.
为了揭示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原19个草地型植物叶片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04.53,变异系数为35.72%,植物根系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26.29,变异系数为27.93%,总体呈现出东西部低、中间高的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影响植物叶片碳磷比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年均气温、最冷月均气温、≥10℃积温、6—9月降水率、0~10 cm土壤容重、10~2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速效钾、水溶性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而影响根系碳磷比的关键环境因子则是最冷月均气温、≥10℃积温、年均降水量、地上生物量、土壤pH、有机质、全钾、全磷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30.
基于MODIS算法的藏北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能利用效率(lightuseefficiency,LUE)是指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冠层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photosyntheticallyactiveradiation,APAR)之比,它反映了植被利用光能的能力。定量化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而LUE 作为光能生产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定量化生产力时空变化的基础。因此,定量化全球植被的LUE 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MODIS光能利用效率算法,本研究模拟了2004-2005年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LUEMODIS),并用观测的光能利用效率(LUEEC)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MODIS算法中,日最低气温(Tamin)和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分别被用来计算温度胁迫因子(Tscalar)和水分胁迫因子(Wscalar)。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Wscalar,Tscalar 更能够解释观测的LUE 的季节变化。2004和2005年的模拟值分别高估了约14.97% 和16.57% 的观测值,但配对T 检验显示模拟值和观测值差异不显著,即基于MODIS的LUE 算法在模拟藏北高寒草甸LUE 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分析表明,观测的LUE 与Tamin 的相关性好于观测的LUE 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这表明在反应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LUE的季节变异方面,Tamin 优于平均气温。总之,基于MODIS算法的LUE 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量化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