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师范院校工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为基础,针对大测绘的学科基础,提出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思路,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培养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与教学研究等方面给出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分析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下的云南松枝梢高光谱特征,建立其危害程度监测模型和判定规则。[方法]使用便携式地面成像光谱仪采集云南切梢小蠹蛀梢期的云南松中、幼龄林枝梢光谱反射率数据,分析光谱特征并提取特征参数,以此构建云南松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的监测模型和判定规则。[结果]随危害程度加重,在绿波段(510560 nm)和近红外波段(7201 036 nm),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一阶微分曲线在红边(680760nm)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微分在509539、549564、595677、687692、702807、838875、8911 031 nm显著相关;以高光谱特征参数S_(Dr)、D_y、(D-H)/(D+H)、S_(Dnir)、(S_(Dnir)-S_(Dr))/(S_(Dnir)+S_(Dr))构建的4个监测模型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9),可准确估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根据4个监测模型建立的判定规则准确率高(≥80%),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7.720x_1+1.275x_2+1.251x_3-4.835x_4+1.135x_5+6.632的判定规则准确率最高(健康(1.589)、轻度受害[1.589,2.465)、中度受害[2.465,3.381)、重度受害(≥3.381)),达93.333%。[结论]根据云南松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的监测模型和判定规则可有效监测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研究结果可用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发生发展的监测。  相似文献   
63.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64.
尽管对延迟番茄成熟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这对商品生产者和业余园艺爱好者都是必要的,但是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上并不很受欢迎。然而,温室作物研究所(GCRI)的试验表明,在低温下,把改进空气贮藏和利用不成熟突变体培育得来的杂交种相结合,不论是露地番茄还是室内番茄都可能成功地延迟果实的成熟。多年来进行的零星试验,目的是要研究出一套贮藏番茄的方法,希望象苹果、梨那样,  相似文献   
65.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66.
对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阿维菌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地的残留试验,研究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0%~95%,相对标准偏差为2%~7%,其最小检出量为0.01n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2011年和2012年河南省和湖南省两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78~1.3d、1.1~2.9d;阿维菌素在棉籽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采用阿维菌素防治棉花红蜘蛛时,最高用药量为16.2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d,其在棉花上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7.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对照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25%~98.28%,相对标准偏差为1.68%~9.93%,在土壤、棉叶及棉子中的最低检测限(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5和0.1 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氟节胺在棉花上的残留分析要求。氟节胺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1~3.7 d、5.4~8.7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样间隔期,氟节胺在棉子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4 mg·kg-1和≤0.81 mg·kg-1。氟节胺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5.19×10-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01%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一定的采收间隔期内,施药剂量对氟节胺在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8.
连云港沿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  陈龙乾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98-4599
选取连云港市区、赣榆县和灌云县作为研究对象,在1997~2005年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连云港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和研究时段内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土地的利用特征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9.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等资源选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土地法学》课程教学开展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课堂讲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以及规范化课程考核等具体教学手段,并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教学内容的现势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0.
研究了枣和火龙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2种水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分析2种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差异,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枣(全果)、枣(果肉)、火龙果(全果)和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7 d时残留量分别为1.27~1.99、1.36~2.13、0.097 5~0.163 mg/kg和0.01~0.017 3 mg/kg;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14 d时残留量分别为0.931~1.68、0.999~1.80、0.057~0.15 mg/kg和0.011 4~0.018 9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1.83 mg,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97%。枣(儿童)、枣(成人)、火龙果(儿童)和火龙果(成人)中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01 07、0.006 10、0.000 675、0.000 939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