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8篇
  29篇
综合类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以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为例,利用Landsat-7 ETM+遥感影像,运用基于影像的反演(IB)算法反演了地表温度;进而以地表温度、平均相对湿度两个指标为影响因子,运用温湿指数(THI)模型来研究忻府区冬季、秋季和夏季的人体舒适度,获取人体舒适度指数值并分析忻府区在不同季节人体舒适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忻府区冬季普遍偏冷,在城镇用地上更冷,人体感觉不舒服;秋季普遍较舒适;夏季,在城镇区普遍闷热,但是在山地由于较高的植被覆盖度,从而有相对较低的温度.研究为合理评价城镇气候资源分布,分析城乡居民工作、生活环境需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2.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坡度较大的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年度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黄河中游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了研究退耕工程对土壤及环境的影响机制,需要快速获取退耕年限及土壤特征.该研究以黄河中游大宁县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土壤理化性质,同时测定不同退耕年限土壤光...  相似文献   
53.
详细阐述山西省沁水县城镇低效用地认定过程并进行结果分析,探究其改造方法,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沁水县14个乡(镇)为研究区,基于调研数据,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构建认定体系,结合实证研究,提出改造开发策略。结果显示,研究区城镇低效用地259宗,其中通过定性指标认定205宗,面积为15.37 hm~2;定量指标认定54宗,面积为52.29 hm~2;旧城镇集中成片改造,旧厂矿采取综合整治策略,旧村庄遵循拆旧建新原则进行改造。说明沁水县城镇低效用地具有较大的挖潜价值,可通过改造释放土地利用活力,为同类型小城镇的低效用地认定与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4.
实施城乡生态化策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先选择,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城乡生态化策略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节减集约化、生态保护: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理念实施。构建“新农村生态化经济体系”新模式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发展可持续、农村旧貌换新颜。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55.
在城乡生态化背景下,实施生态农村建设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乡生态化对建设生态农村的基本要求,以山西省榆次区和灵石县生态农村建设为例,从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公众参与的生态农村建设机制"、"法律管制的生态农村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生态农村建设机...  相似文献   
56.
根据"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以山西省保德县资源型县域为例,分析其资源环境经济不协调性;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提出保德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对保障资源型县域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7.
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丘陵山区64个行政村所属155个自然村农村宅基地闲置及低效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取相关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主导因素识别。结果表明,太谷县丘陵山区宅基地闲置及低效利用程度与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人均收入、距县中心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人均耕地面积、距主干道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人口流失严重是造成宅基地闲置及低效的主要因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也较为粗放,闲置及低效问题更为突出;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有能力对宅基地进行较好的维护,村内基础设施完备;距主干道距离影响了与外界沟通的有效性,较短的距离具有更便捷的往返条件,村内宅基地利用率也相应提高。研究结果为丘陵山区农村建设与宅基地利用提供了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58.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把"三农"问题提上了新高度,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农地细碎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粗放的耕地利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耕地调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户是耕地经营的主体,其内在意愿是耕地集中连片经营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农户的耕地调整意愿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为研究区,通过农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耕地细碎化背景下农户耕地调整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政策的了解和耕地数量与农户调整意愿呈正相关,农户对土地政策越了解、耕地数量越多,其更愿意进行耕地调整;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地块地形与调整意愿呈负相关,劳动力数量越多、地块越平,农户进行耕地调整的意愿越低;88.26%的农户愿意进行耕地调整,表明农户参与耕地调整的积极性较高。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农户耕地调整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农村耕地调整,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实现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如何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与规模经营,本研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耕地图斑、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以大同市云州区四乡镇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割方法对耕地斑块进行分割,得到耕地经营斑块,运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 4.2、统计软件SPSS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云州区四乡镇的耕地集中连片经营空间分布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州区四乡镇位于大同盆地腹地,地势平坦,聚合度指数均大于80,整体耕地斑块分布较为集中,耕地集中连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Ⅲ、Ⅳ类的耕地面积占比较大,共占58.63%。影响因子对耕地集中连片经营的影响力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流转率、黄花菜面积占比、人均收入、高等学历人数占比、纯农型农户占比、合作社数量、收入来源,其分异决定力指标(q值)均在0.1以上,交互作用探测结果呈现非线性增强为主、双因子增强为辅,黄花菜种植面积占比与合作社数量的交互作用影响最为显著,凸显了黄花菜种植面积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耕地的有效流转、黄花菜的种植和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耕地集中连片经营。  相似文献   
60.
利用永济市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数据,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支持下,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的引入,定量分析了18年来永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林草地减少幅度不大,水域面积呈现萎缩的现象。1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3%,耕地和林草地年变化速度最慢,建设用地年变化速度最快,未利用地和水域年变化速度相对居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是252.52和263.87,土地利用指数逐渐增大,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来看,该区域的开发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状态。1990~2008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都大于零,反映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