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综述了有关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假说、理论和研究实践,在总结研究现状的同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漓江上游典型森林群落内外降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对漓江上游典型森林群落木荷(Schima superba)林内和林外降雨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试验区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干旱与暴雨频发,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2.39%,旱季降水仅占全年江水的17.61%。2011年生长季节总体表现为极其干旱,但降水总量却高于前几年的平均值,5—6月降水总量占观测期间降水总量的63.59%。单次最大降雨16h达319.8mm,降雨强度达20.0mm/h;超过50mm的日降雨量占观测日降雨总量的65.25%。木荷林内外降雨联系紧密,林内穿透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存在显著线性相关,但降雨穿透率与林外降雨量及强度之间的关系复杂。在高雨量级或强降雨情况下,林内降雨穿透率大,变异小,小于2.5mm/h的降雨穿透率为60.96%,变异系数为39.81%;大于8.0mm/h的降雨穿透率为72.40%,变异系数为5.64%。本研究为正确认识流域森林生态水文功能,制定有效的水资源调配和水源涵养林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一年生油茶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法控制基质含水量,设置CK,T1,T2,T3,T4和T5 6个水分处理组,研究水分胁迫下容器苗的生理生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CK组的叶片含水量和自由水/束缚水值都为最大,分别为68.5%和26.4,而其他4组随着基质含水量减少其叶片含水量和自由水/束缚水值逐渐减小。(2)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都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减少而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其最低值拐点出现在T1组,分别为37%、11.1 U·min-1·g-1和0.3μg·g-1。(3)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由CK组的231.4μm·g-1和40.4 mg·g-1增加到T4组的681.4μg·g-1和48.9 mg·g-1。综上所述,81%~90%的基质含水量最适合油茶容器苗木生长;当基质含水量超过90%时,叶片气孔开度减小,不利于苗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当基质含水量下降至81%以下时,苗木开始受到干旱胁迫。在今后的容器育苗生产中,应保持基质合适的水分含量,以维持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CO2)和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森林土壤是其主要排放源。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纯林(EUp),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纯林(ACp),10个树种混交林(Tp)和30个树种混交林(THp)等4种林型的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研究纯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和N2O排放通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大;4个林型土壤CO2和N2O通量在湿季均维持较高水平;通量峰值均出现在湿季,旱季则明显降低,且相对稳定。由于EUp和ACp纯林土壤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比混交林高,导致EUp(130.67 mg.m-2.h-1)和ACp(134.65 mg.m-2.h-1)土壤CO2通量显著高于Tp(111.39 mg.m-2.h-1)和THp(108.53 mg.m-2.h-1)。在4种林型中,尾叶桉对土壤NO3-N吸收快速,土壤N2O排放通量最低,达12.45μg.m-2.h-1。土壤温度、土壤湿度、MBC和呼吸底物[NO3-N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都是影响土壤CO2和N2O通量的重要因子。图2表3参29  相似文献   
15.
古树群落是北京市古树的主体,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古树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典型的古侧柏群落为研究对象,对1088株古树的生长指标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不同坡位和坡向古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b/a)和树冠投影范围内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叶绿素含量、土壤理化性质与古树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下坡古树的树高、胸径和冠幅均显著高于中、上坡,增幅都超过了5%;阴坡的树高和胸径比阳坡的显著增加了8%以上。2)古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下坡比中、上坡显著降低了15%~43%,阳坡比阴坡显著增加7%以上。3)从下坡到上坡,土壤容重由1.30 g·cm-3降低到1.12 g·cm-3,而含水率由18.00%增加到32.68%,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都是中坡最高,碱解氮、速效钾、含盐量和含水量都是上坡最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盐量、含水量都是阳坡大于阴坡,而有效磷、速效钾和容重都是阴坡高于阳坡。4)古树树高与叶绿素含量、土壤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古树的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土壤理化...  相似文献   
16.
叶面肥对油茶容器苗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叶面肥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叶面肥在油茶苗木培育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凤阳1号"1年生油茶容器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法,喷施不同的叶面肥(处理Ⅰ(尿素)、处理Ⅱ(海藻精华素)、处理Ⅲ(平衡型水溶肥料)和处理Ⅳ(磷酸二氢钾)),以喷清水为对照(CK),每隔15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第3次喷施后30d,分别测定油茶容器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和比叶重等指标,比较不同叶面肥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喷施不同叶面肥的4个处理均可增加叶片厚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海绵组织和叶片结构紧密度,其中叶片厚度、叶片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海绵组织和叶片结构紧密度均以处理Ⅱ最大,分别为552.33μm,28.51μm,248.92μm,1.12,45.07%,处理Ⅵ最小,分别为496.06μm,18.73μm,194.52μm,0.85,39.21%。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b/a亦为处理Ⅱ最高(0.652mg/g和0.440),处理Ⅳ最低(0.543 mg/g和0.334);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s)、胞间CO2浓度(Ci)、表观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比叶重均有所增加,由高到低为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Ⅲ>处理Ⅳ。【结论】4种叶面肥均可促进油茶苗木的生长,且以喷施海藻精华素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评价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恢复、针叶人工林与阔叶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化效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保水、保湿效果好于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益略好于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保水潜力略好于马尾松人工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人工林可加快生态恢复的速度,改善生境条件,恢复生态功能,从而为后续物种的定居和繁殖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在盆栽和大田栽培条件下,比较研究了紫色页岩地区土壤种植龙须草的施肥次数、施肥时期和大田施肥方法对其分蘖发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施肥可显著促进龙须草分蘖发生、增加收获叶产量和纤维产量:2次性施肥的促蘖增产效果明显好于1次性施肥,施肥期以5月下旬和6月下旬各施1次最佳,大田施肥以穴施覆土最好。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已成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重视,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其行为.研究针对旅游区对生态旅游的模糊认识,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区评价认证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了确定,建立了由4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模型;并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进行了认证评估,认为保护区初步达到了生态旅游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选择漓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生态农业资源概况.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坚持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市场导向、整合开发、差异开发等5条原则.按照资源禀赋不同,策划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与品尝和乡村休闲度假等3类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