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七、效果检测与效益分析(一)效果检测水库施肥在于通过增加水体的营养盐分,从而增加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各营养级的生产量,最终达到增加鱼产量的目的。因此,施肥的效果如何,可通过检测水体中从营养盐分、浮游植物到鱼类生长等一系列环节的变化情况来了解。  相似文献   
42.
监利老江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6月至1993年4月测得监利老江河浮游植物初级毛生产量年平均为(O2)1.56g/m2·d-1,年平均总毛生产量为10497t氧;鱼类生长期(4~10月)浮游植物初级毛生产量平均为(O2)2.17g/m2·d-1,4~10月总毛生产量为8385t氧,占年总毛生产量的79.88%。水温、透明度和氮、磷营养元素是影响老江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经过估算,监利老江河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鲢鳙鱼产力为132.9t左右。  相似文献   
43.
对池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和食物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主要摄食轮虫,其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分别达到98.73%、79.59%和97.59%、66.67%.13日龄枝角类的数量和重量比例高达41.15%和98.04%,17日龄桡足类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为30.00%和62.03%.24日龄和31日龄,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数量比例虽然都小于20.00%,但是其重量比例共占到95.00%;13 ~31日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泥鳅的主要食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对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龟甲轮虫属(Keratella)和异尾轮虫属(Trichocerca)表现出较强的摄食喜好性,对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也表现出一定的摄食喜好性,对桡足类回避.13日龄和17日龄泥鳅对臂尾轮虫属和龟甲轮虫属仍有较强的摄食偏好性,同时对裸腹溞属(Moina)、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剑水蚤属(Cyclops)和华哲水蚤属(Sinocalanus)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摄食喜好性.24日龄和31日龄泥鳅不再主动选食轮虫,喜好摄食裸腹潘属、低额溞属(Simocephalus)、剑水蚤属和华哲水蚤属.  相似文献   
44.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驯食强度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驯食成功率(WSR)、残食率(CR)、死亡率(MR)及生长的影响。实验分6组,于1.0×1.0×1.0 m3网箱中进行,每日驯食2次,驯食强度分别为每次驯食1.0 h(S1组)、1.5 h(S2组)、2.0 h(S3组)、2.5 h(S4组)、3.0 h(S5组)和4.0 h(S6组)。结果显示:WSR随着驯食强度的增强显著升高后降低(P<0.05);总CR随着驯食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总MR随着驯食强度的增加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实验终期,体重特定生长率(SGRBW),全长特定生长率(SGRTL)和肥满度(CF)随驯食强度的增强显著增大(P<0.05);体重变异系数(CVBW)随驯食强度增加显著减小(P<0.05)。综上所述,在实验条件下,鳡最佳驯食强度为每次驯食3 h。  相似文献   
46.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t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分为5组,分别饥饿0 d(对照组)、4 d、8 d、12 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 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 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 d后,除饥饿4 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 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 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 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围隔系统内放养密度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将放养密度设计为0(D0)、40(D1)、50(D2)、60(D3)、70(D4)尾/m3,试验持续24 天,每3 天测定一次水质指标,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减小。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D1、D2、D3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黄颡鱼的肥满度D1、D2组大于D3、D4组且差异显著(P<0.05)。放养密度对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亚硝态氮含量升高,对总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从试验开始到第18 天,水体中氨态氮含量相对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第21、24 天水体中氨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总磷和磷酸盐磷含量在试验期间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放养密度对总磷和磷酸盐磷含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放养密度的增加会降低黄颡鱼的生长速度,水体中亚硝态氮也会增加导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48.
2003~2004年对赤东湖翘嘴鲌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研究,2003年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54%和60%~83%,2004年分别达到了65%~91%和81%~95%。2003年出夏花苗种2.4万尾,成活率为10%;而2004出夏花苗种125万尾,成活率为70.0%~80.4%。  相似文献   
49.
鳡鱼苗种池塘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池塘培育鳡鱼苗种的技术和结果。鳡鱼苗4日龄下塘,放养密度75万~120万尾/hm2,每1hm2施基肥3 000 kg肥水,每天泼洒2次豆浆,2~3 d施追肥1次,在培育后期冲水和换水,保持水质鲜嫩、清爽。鱼苗培育成活率71%~85%。对鳡鱼苗的食性、放养密度、水质管理和培育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
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3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次下降,1次/d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