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以研究适合大田生产的气吸式小麦单粒精密播种机为目标,改进了用于小区播种的组合吸孔式排种器的结构,采用三段圆弧构成螺旋吸槽的曲线方程,分析了种子在此曲线方程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从理论上描述了组合吸孔完成吸种、清种和输种的全过程,认为组合吸孔具备清种功能的原因在于组合吸孔的运动速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化,种子在吸种区内受到的种子之间的内摩擦力是最大外力,从而确定了组合吸孔式排种器吸室临界真空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文帆  迟德富  宇佳  李晓灿  梁素钰  田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22-12525,12536
[目的]了解松瘿小卷蛾(Cydia zebeana Ratzebury)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为控制森林主要病虫危害和提高森林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大兴安岭地区93个松瘿小卷蛾受灾小班相关数据研究了松瘿小卷蛾发生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主要受灾海拔区间为400 ~630 m,受灾比较严重的3种林型为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发病小班数共65个,占发病总数的69.89%.南坡发病数是北坡的2.00倍,郁闭度发病区间相对集中,郁闭度0.40 ~0.70占所有发病总数的87.10%,人工林发病率是天然林发病率的3.84倍,发病林胸径范围主要集中在0~ 16 cm,占受灾林地的93.55%,各胸径组间感病指数差异不显著.虫口密度与发病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乔木平均胸径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健康维护与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串并联二级膜渗透气回流重脱技术,设计并研制了处理气量为50 m~3·h-1的中试级内压逆流型沼气精制膜组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气压力为1.0 MPa时,只用一级膜分离纯化时,产品气CH4的含量可高达89.34%,其回收率约71.62%;当采用二级膜分离纯化时,产品气CH4的含量最高可达96.63%,其回收率约85.24%;当其它条件不变时,采用二级膜渗透气回流重脱方案,产品气甲烷回收率比不采用此方案可从71.62%增至85.24%。按某厂日产1万m~3沼气计算,由技术经济分析可知,采用二级膜渗透气回流重脱方案,相当于每天可挽回636 m~3车用压缩燃气,即每天可供4辆出租车用气。该试验为应用沼气膜精制提纯技术装备将低质低值沼气向高品质天然气级燃料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对3种典型林型(原始红松林、蒙古栎林、云冷杉林)的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物理状况进行分析测定,并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蒙古栎林容重最小,孔隙度最高,含水率最高,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好;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原始红松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差异极显著(P〈0.01),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迭(26.73±3.15)g/kg;3种林型样地表层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质量分数比重很大,为41.22%~45.01%,而人类各种活动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可见减少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活动,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土壤微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利用起着重要作用,其多样性的变化对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转换、土壤肥力、土壤碳截获和植物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而外界干扰与环境因素又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烘干法、凯氏定氮法和钼锑抗比色法等获得相应林地土壤容重、全氮、全磷、pH和有机质,通过平板培养法获取微生物区系组成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小兴安岭林区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关系,引入外界干扰与环境因子,构建出适合于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型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具体林型立地条件及气候因素对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可对森林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丰林自然保护内的阔叶红松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含水率呈线性正相关,方程为SOC=3.742 7x-12.272(R2=0.830 7);与pH值呈线性正相关,方程为SOC=47.412 x-208(R2=0.672);与pH值呈线性负相关,方程为SOC=-23.847x+43.893(R2=0.908 1);随着土壤含水率和pH值的升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相应上升,随着土壤容重的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开垦荒地种植橡胶草前后的土壤微生物细菌多样性进行454测序技术并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探求利用边际土地进行战略能源作物种植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蛇形取样法对土壤样品采集、用试剂盒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选择细菌16SrDNA V3 ~ V1区,进行引物设计与PCR预扩增,采用454测序技术获得数据序列并优化,用R软件进行指数多样性等基础分析.[结果]样品总DNA无蛋白质和RNA污染,PCR预扩增出500 bp左右的细菌16S rDNA.454测序序列优化序列占有效序列的90%以上,在97%相似性水平下的指数多样性显示橡胶草种植后土壤细菌OTU数目较多;Shannon-Wiener曲线和稀释性曲线显示,当测序序列细菌超过15 000时曲线趋向平坦.[结论]试验测序数据可以反应样品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信息,此次取样的数量比较合理,细菌丰富度高.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东部森林是三江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为探明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及未来演化趋势,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式模拟数据,在气象模式筛选、点数据栅格化的基础上,利用周广胜-张新时NPP模拟模型,分析2000—2030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森林NPP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2020—2022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森林NPP平均为(550.70±39.72) gC/(m2·a),无显著变化趋势,与之相比,在SSP2-4.5情景和SSP2-8.5情景下,2023—2030年NPP均有小幅上升;未来情景下大部分区域的NPP有所增加,只有长白山北部山区的部分区域NPP存在减小的趋势;未来森林NPP总体分布有向东北-西南方向集中的趋势,且空间分布中心有向北移动趋势。截至2030年黑龙江省东部森林植被NPP无显著变化趋势,分布重心有向北移动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森林生态效益、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以一定浓度赤霉素、聚乙二醇(PEG6000)和高锰酸钾渗透处理橡胶草种子对其萌发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橡胶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水分胁迫的关系,旨在研究引发及促进供种萌发和活力的效应,为新能源植物橡胶草的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将橡胶草种子浸泡于50、100、150、200 mg/L的赤霉素,质量分数为1%、5%、10%、15%的聚乙二醇溶液,质量分数为0.01%、0.02%、0.05%、0.10%的高锰酸钾溶液,用去离子水作对照,统计发芽势,计算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结果]不同溶液浸泡使橡胶草种子的发芽能力存在差异。当赤霉素浓度达到150 mg/L时,出现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发芽率为78%,发芽指数为21.22%;当聚乙二醇浓度为15%时,出现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发芽势为72%,发芽率为85%,发芽指数为22.08%;当高锰酸钾浓度为0.02%时,出现较高的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发芽势为50%,发芽率为84%,发芽指数为19.23%。[结论]3种处理方法中以聚乙二醇浓度为15%时,处理效果最好,发芽势为72%,发芽率为85%,发芽指数为22.08%,与CK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建议推广使用。橡胶草发芽能力好,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以BALB/c小鼠为试验材料,在其半纯合日粮中添加了粮食和药材饲喂的洋虫粉.分析了日粮中添加洋虫粉对小鼠的健康状况、体质量变化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42日龄内小鼠行为活泼,粪便正常,无一例死亡;增重试验发现,42日龄内粮食组雌性小鼠体质量比对照提高了13%,雄性小鼠体质量提高了16%.药材组雌性小鼠比对照组体质量提高了18%,雄性小鼠体质量提高了27%,表明BALB/c小鼠日粮中添加洋虫粉能促进小鼠的生长,且作用明显,尤其以药材组的效果最好;血清检测发现,粮食组、药材组洋虫粉饲喂的小鼠血清中POD活力单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8%和32.2%,而SOD的活力则比对照提高了50%,表明洋虫的确具有明显的药用活性,日粮中添加洋虫粉后,小鼠血清的SOD、POD的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洋虫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白鼠的生长发育,并起到了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