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酚酸类自毒物质香草酸的自毒作用,研究其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揭示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花生生育期内对自毒物质的响应规律。【方法】以花生品种阜花12号150GY为试材,培养皿培养试验设6个处理:0、0.01、0.03、0.05、0.07、0.09 mmol·L-1香草酸溶液;营养钵种植试验设5个处理:0、0.01、0.03、0.05、0.07 mmol·L-1香草酸溶液;盆栽试验设5个处理:香草酸用量分别为0、0.01、0.03、0.05、0.07 mg·kg-1干土。分别研究外源添加香草酸对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1)经不同浓度香草酸溶液处理后,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低于CK,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9 mmol·L-1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CK相比分别降低39%、66.3%和55.9%,自毒效应响应指数达到最大值。(2)经不同浓度香草酸溶液处理后,花生幼苗的主根长、单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低于CK,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7 mmol·L-1时,各指标与对CK相比分别降低37.3%、40.0%、19.0%、53.9%和49.1%,自毒效应响应指数达到最大值。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与以上指标相反,随香草酸浓度的增大而呈现上升趋势,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7 mmol·L-1时,胞间CO2浓度比对照提高46.1%。(3)香草酸浓度≥0.03 mmol·L-1时,花生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低于CK,叶片的MDA含量高于对照,均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当香草酸溶液浓度为0.07 mmol·L-1时,各指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2.4%,54.2%和40.6%,MDA含量提高43.3%。(4)根际放线菌数量在花生生育前期随着香草酸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进入结荚期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际细菌数量在花生生育前期时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进入结荚期后随着香草酸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高浓度的香草酸(0.07 mg·kg-1干土)对根际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的香草酸(0.01 mg·kg-1干土)对根际真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结论】香草酸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香草酸亦会抑制花生幼苗的光合作用,降低根系活力,促进幼苗叶片产生丙二醛。此外,不同浓度的香草酸溶液均会使花生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抑制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繁殖,而对土壤真菌的影响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即低浓度的香草酸溶液促进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生长;而高浓度则对真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2.
利用SAS软件对黄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504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3个重要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佳响应面区域,最后采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当葡萄糖、KH2PO4、玉米粉、黄豆粉、MnSO4、K2HPO4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72、1.073、.67、3.0、2.03、.0 g时,发酵培养基产生的芽孢数量达到最大值2.22×109cfu/mL,较优化前的1.81×109cfu/mL提高了22.7%。  相似文献   
6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木霉菌的野生菌株T21及其4株REMI转化子T31、T34、T47、T55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转化子之间、转化子与野生菌株之间的谱带均有差异。野生菌株T21及转化子T31、T34、T47、T55的蛋白谱带为22,21,19,17,24条;酯酶谱带为6,8,4,5,3条。  相似文献   
64.
甜瓜枯萎病土壤拮抗菌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到4个对甜瓜枯萎病菌具有稳定拮抗作用的细菌,经初步鉴定,Y1、Y2、X1、X11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室内防治试验测定表明,它们对甜瓜枯萎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最好的Y1防治效果可达75.32%。  相似文献   
65.
葡萄抗感白腐病品种PAL酶、PPO酶和SOD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抗、感葡萄白腐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为抗、中抗品种的PAL酶活性,在病原菌侵染后呈上升趋势,而感病品种呈下降趋势;两个抗病品种的PPO酶活性迅速上升,并保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活性值,而中抗、感病品种PPO酶活性几乎没有明显变化,或呈下降趋势,抗病品种的健康果粒中的SOD活性低于感病品种的SOD活性,但抗病品种在受病原菌侵染后SOD活性迅速上升,感病品种的SOD活性几乎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6.
建立了葡萄白腐病菌对多菌灵的相对敏感基线[1,2],评价了辽宁地区该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明确了病菌抗药性水平、分布,已检测出葡萄白腐病菌对多菌灵的中抗和高抗菌株。葡萄白腐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7.
为确定辽宁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网斑病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及凹载玻片萌发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为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光照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68.
开展了3个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经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胁迫后O2-、MDA含量和防御酶系含量变化的测定,分析其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接种褐斑病菌1~15 d内,O2-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对O2-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7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5 d达到最大值;对MDA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9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13 d达到最大值。接种病菌后叶片中CAT、SOD、POD、PAL和PPO的含量对比分析表明,鲁花11号最高,花育20号次之,粤油7号最低;3种花生品种受侵染后病情指数与防御酶含量均呈负相关,且SOD及PAL含量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花生褐斑病菌侵染后,叶片内氧阴离子及MDA暴发时间和含量变化与花生品种抗性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应答时间越迅速,叶片细胞遭受破坏越小,细胞功能丧失越少;不同花生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水平存在差异,褐斑病菌胁迫可引起花生叶片防御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且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防御酶含量越高;SOD和PAL含量可作为鉴定花生对褐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9.
菌株QH94为葡萄霜霉病菌拮抗放线菌。对其发酵滤液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QH94的抑菌物质属于胞外次级代谢产物;发酵滤液在20~100℃下抑菌率为86.44%~90.37%;pH值为2.0~5.0时抑菌率90%以上;抑菌活性随光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下降趋势,日光处理120 h抑菌率最低降至82.22%,紫外光处理抑菌率最低降至80%;该发酵滤液较耐贮藏,4℃下可保存长达60 d,室温下可保存7 d;发酵滤液的抑菌物质不溶于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溶于丙酮和甲醇,说明其活性物质为水溶性。  相似文献   
70.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保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TL6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L6菌液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液原液对花生褐斑病防治效果为69.17%,发酵原液200倍稀释液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42.48%,TL6发酵原液200倍+50%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1.33%,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增效,解淀粉芽孢杆菌TL6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