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辽宁省葡萄白腐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葡萄白腐病田间发生规律研究,认为葡萄白腐病发生与生育期、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多因子模拟表明,该病害多因子Logistic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葡萄白腐病流行动态随气象因子变化情况。沈阳地区该病害防治时间为6月初;时间指数增长期为葡萄出芽到7月初,逻辑斯蒂时期为7月初到9月中旬;衰退期9月中旬以后。在发病前期合理使用2 5%甲硫.腈菌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等药剂,可有效控制葡萄白腐病发生。  相似文献   
52.
辣椒RGA的分离将为进一步从辣椒中分离功能性抗病基因和抗病机理分析打下基础,为辣椒相关抗病基因的克隆提供依据。根据已知抗病基因保守氨基酸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以高抗辣椒品种88为试材,通过PCR扩增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结果表明:从辣椒基因组DNA中分离出1条辣椒抗病基因同源序列WD1。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该序列同时含有P-环(GGVGKTT)、kinase-2(VLDD)、kinase-3(GSRII)及HD(即GLPLAL)保守域结构,分离的辣椒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与已报道的辣椒抗病基因同源序列A5和A13都有99%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3.
葡萄炭疽病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葡萄炭疽病菌的变异和群体结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炭疽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的25个葡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4个菌株从10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扩增条带多样性丰富、稳定性较好的引物组合;对供试的25个菌株进行SRAP扩增,共得到164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56条,多态性比率为95.12%;利用NTSYS-2.1软件进行病原菌的聚类分析,其相似性系数在0.61~0.95之间。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且菌株之间的差异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辣椒根腐病化学防治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是土传病害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50%噻菌灵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均为防治辣椒根腐病的良好药剂。其中,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7种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的室内抑菌活性。[方法]试验利用PDA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药剂,并将7种药剂设置不同处理浓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经培养箱培养后测定抑菌率,计算EC50值(半致死浓度)。[结果]50%速克灵WP、60%腈菌唑EC和40%嘧霉胺WP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速克灵最强。[结论]该研究筛选出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感病品种红地球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动态,并对空中孢子囊密度进行定时捕捉,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规律为: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23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23日至8月19日,衰退期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呈正态分布,其变化动态与该病害的流行时期特点基本一致。单季病害流行期,流行速率与温度、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409;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空中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前5 d平均叶面湿润时数、前5 d积累降雨量基本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768、0.836和0.651、0.651和0.834、0.954和0.747;与当日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和-0.542。表明上述与葡萄霜霉病流行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可作为构建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7.
由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大多难以控制,常因再侵染次数多,暴发流行而导致严重损失。卵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因此具有产生纤维素酶能力的生防菌能够更好的用于防治卵菌门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SY286菌株对葡萄霜霉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检测试验结果显示,SY286菌株代谢产物中含纤维素酶,菌落周围透明带宽度达5.9mm。根据已报道的纤维素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了561bp纤维素酶基因相关片段,经Blast比对,该与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即为SY286基因的核心序列。根据此片段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交错式热不对称PCR(TailPCR)得到其上下游序列,经拼接获得完整的纤维素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命名为SY286基因)。该基因序列ORF长度为1494 bp,编码1个含49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5.04k Da,理论等电点PI为8.12。经Blast比对,该序列与内切β~(-1),4-葡聚糖酶编码序列相似性达99%,确定SY286基因为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并利用SDS-PAGE电泳对该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结果进行了检测。经0.5mmol·L~(-1)的IPTG诱导下,重组菌在15℃、22℃、30℃和37℃条件下的表达产物均可在PAGE凝胶上出现特异性条带。经检测重组菌具有纤维素酶活性。试验结果为研究纤维素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以及SY286菌株抑菌分子机理研究和菌株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为探讨连作年限对辽宁西北部风沙土区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叶部病害发生规律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了正茬、连作2,3,4,5,10年对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年限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影响较大,连作10年后,主茎高、第一侧枝长和单株分枝数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25.4%,26.3%和30.8%。连作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单株荚果数、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产量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正茬相比,连作10年后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42.3%,43.4%,8.9%,17.3%和36.1%。连作后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指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连作10年后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1.60和39.87。其中,连作3年和连作4年,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连作5年和连作10年,花生网斑病的病情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花生连作对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的影响较大,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作年限越长抑制作用越大。实践中,为提高辽宁风沙土区花生产量应适当实行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59.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P-1,其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27.0 mm。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度为5.6~22.8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BP-1菌液对花生网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发酵原液稀释200倍后,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5%,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0.
健康与罹病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健康与罹病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区系研究结果表明 ,健康与罹病黄瓜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罹病黄瓜植株根际真菌、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黄瓜植株 ;而健康与罹病黄瓜植株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差异 ;健康黄瓜植株根系真菌种类为 8种左右 ,常见真菌 3~ 4种 ,优势种的菌落数占总菌落数的 2 5 %~ 5 6 %。罹病植株根系真菌种类为 2~ 4种 ,仅有稀少真菌和优势种 ,且优势种的菌落数占其总菌落数的 88%以上 ,处于绝对优势 ,经证明其系引起黄瓜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